

作為扶貧的社企,透過餐聽及慈惠飯餐吸引街坊,也自然會接觸到各樣各樣的基層對象。常見的音樂班、英文班、關顧獨居長者、婦女活動、中醫服務、義剪、無家者、為更新人士提供就業機會等都應有盡有,但「嗎哪」的善工又何止派飯、關懷弱勢這麼簡單。
「先幫助,再檢討」
嗎哪膳工的「善工」很難用一般的扶貧概念來完全概括。他們的事工層出不窮,而且幾乎沒有特定事工計劃、財政預算、條條框框。用老闆Leo方達賢的話說就是:「能幫就幫。」有長者無力收拾家居,他們就出動房署垃圾車清走幾車垃圾,並幫助基本裝修為溫馨小家;見到無家者需要住宿,他們就租單位開始了宿舍,開完男宿舍又再開設女宿舍。有孩子父親吸毒家暴,他們又租了另一單位任庇護宿舍。此外還有中醫、義剪、幫助吸毒人士更新、給他們提供工作機會。只要看到需要他們就行動,事工甚至遠及菲律賓,都有他們的工場。
「幫左先」(先幫助再說)是Leo的口頭禪。他用「跳躍」來形容他們事工,同工們對扶貧助人從不設限,看到不同的需要就去做,「先幫助,再檢討」,土瓜灣店門口玻璃貼著「help jor sin review」(幫左先檢討)的貼字,令人不禁莞爾一笑。
社會的貧窮問題一直都有,Leo說,有需要的人會跟著有需要的人過來,因此他們的服務對象只會源源不絕增加,不會減少。而且需要人士的需要層出不窮,可說無法預計,簡單的「能幫就幫」、「先幫助,再檢討」這樣的服侍精神,並不因財困而萎縮,反而使得嗎哪的事工不斷擴展。事工10年間由一間小餐廳擴展至三家餐廳、四間企業員工食堂、三間宿舍,加上菲律賓事工共11個事奉點。他們同工由最初的4人增加至現在的140人。
這餐膳事工生命被改變的故事如天上的星星那樣無數。曾有一名癮君子阿南經常光顧餐廳,曾在餐廳偷過東西、吸過煙、甚至因吸毒在餐廳門口跳舞。嗎哪同工把他當作家人看待,幫他申請公屋,又勸他脫離黑幫。後他加入嗎哪廚房——原來他以前曾是點心師傅。又有一位上巿公司高管因貪念犯事即將坐牢,正在等候審判期間要求去嗎哪工作,期望能感受耶穌,因為成為嗎哪餐廳樓面員工。這些故事不單在天上為他們歡喜,亦為人情淡泊、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的社會燃亮盼望。

140員工、年開支2300萬不願募捐
跟很多基督教慈善機構不一樣,嗎哪從不對外招募義工。他們全都是全職同工,無論是營運餐廳、關顧社區人士、甚至幫社區長老清理家居垃圾,管理宿舍,都全由所聘的140位同工或員工來作,當中6,、7成為曾受惠於嗎哪的更新人士及少數族裔人士,其餘為想真實體驗信仰的基督徒。
在很多基督教機構因疫情或社會變化而陷入財困的近年,嗎哪餐廳卻一直開展新業務。不先計算花費嗎﹖記者聽Leo描述的財務狀況時也感到驚心動魄,替他們捏一把汗。他們去經費年開支2300萬一年,其中餐廳營運回收6成,其餘的常是憑信心度過。不少機構會發出奉獻呼籲,嗎哪如此落地濟貧,要眾籌亦相信會一呼百應,但Leo拒絕募捐,他說:「好核突(很難看)。」
機構常常赤字,缺口幾十萬,Leo亦常常以為要倒閉,但一復一日地度過。在盡頭之處只能靠上帝的恩典劈開紅海、磐石出水。像摩西帶領60萬埃及難民走過曠野時劈開紅海、擊打磐石出水一樣,「嗎哪」亦一直經歷無數神蹟奇事。去年12月電話訪問前一天,一位太太在吃飯時出奇不意給嗎哪奉獻了25萬。這樣的事情常常發生,他說:「我讀過德蘭修女、潘靈卓的自傳,我向神禱告:上帝你對她們有大恩典,對我都要有恩典。我向上帝求什麼,上帝就給我什麼。我們可能會求像她們一樣的大經歷, 但我們亦可能不知道她們是經歷過多長時間的煎熬,搞不掂。」他說:「搞不掂才有神蹟,神蹟是出現在搞不掂的事情上。」
觀塘嗎哪膳工設在觀潮浸信會二樓,不少街坊走進教會吃飯。(圖:基督日報)
Leo說,管理學在嗎哪這裡起不了作用,他稱之為「嗎嗎模式」。餐廳本身就是「月光族」,去年12月為止每月出糧100多萬,給百多名員工發薪後即時清袋是常態,沒有基金沒有儲備,每個月都是有驚無險地渡過,一切都靠著信心一步步往前走。不穩定的公司營運,當然也有不少員工感不安而鼓噪,他亦常跟同工說嗎哪很可能就做不下去了,要結業了,但擾擾嚷嚷,像鼓噪的曠野百姓一樣,但是大家最後都不願離開。其實嗎哪給員工的薪水無拖過,亦無遲過。無欠薪,但亦無餘。正如嗎哪,一天收一天的,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無缺。
除了「先幫助」外,Leo亦將「不知道」掛在嘴邊——特別是當問及供應從何來時,他都漫不經心地回答。看似信心滿滿,但其實箇中壓力非言語能表達。他坦言亦曾因壓力過大而要吃藥:「很多勸我們不要做。他們會說:有了錢才做、不要做太闊等,但需要來到時,你要麼理他、要麼不理他,所以我們都是先幫助。十年前嗎哪這樣的方法被人批評是不負責任,但現在已10年了,都是一個(上帝信實的)印證。」
「不是扶貧, 不是餐飲, 而是生命的呼召」
雖然月月驚險,但Leo用事工養活百多名員工,為更新人士、從前的毒癮者、無家者、貧困者,卻沒為自己設想太多。太太是護士,是家中的經濟支柱。太太支持他的事工嗎? Leo的答案很平淡而令人驚奇:「我覺得這(上帝的)呼召是全個家庭有份的, 太太不會表態支持讓我做或不做, 讓我不用想這麼多。開始的5年沒有收入,太太沒有一點面色。」岳母娘呢? 「外母都沒有,只是煲湯給我。」
問及Leo的呼召,他回想起初他因為打籃球而返教會,聽到牧師講解「九個屬靈果子」的經文時,他祈求神將九個果子全部都賜給他;到了第二次聽道,牧師說神不會直接賜給我們所祈求的特質,而是會給我們磨練的機會,好將我們塑造成為具那樣特質的人。結果神通過嗎哪的事工,給他各種歷練。
他說:「走這路,很多艱苦,但都是值得的——在艱難中與神的關係更親密,經歷到神蹟的真實。現在拿槍指著我我都不會不信耶穌,我沒資格再說這神不真實——因為我實在地經歷過祂。」
他曾看過一本書,說全聖經只有大衞一人是合神心意的人:「我看到我的呼召就是合神心意,所以不管做什麼都可以。走上這條路,我要依靠祂,盡全力、謙卑,信任祂、將生命交給祂———這就是我的呼召。我的呼召不是扶貧, 不是餐飲, 而是生命的呼召。」

延伸閱讀: 「嗎哪膳工」餐廳大角咀開張 憑信心營運月派慈惠飯7000份 【聖誕特寫】「美食」暖心背後——四間餐飲機構的社關故事 活力午餐學生中毒暫停供應 嗎哪餐廳接手堅持扶貧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