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桑運動發布了一份新的全球報告,揭示了全球教會普遍認同數字化空間正成為新的宣教工廠、富人仍是「未得之民」等八項重要發現。
這份題為《全球之聲》的報告於10月23日發布,收集了來自119個國家的1030位宣教領袖的反饋。這一報告是新成立的「洛桑全球視野與趨勢洞察」(LIGHT)的首份出版物。LIGHT是洛桑運動的研究部門,旨在為教會提供以數據為導向、以聖經為依據、具有前瞻性的全球宣教見解。
據洛桑介紹,《全球之聲》旨在傾聽那些最接近快速變化世界中的宣教工作的人們的聲音。洛桑全球研究主任馬修·尼爾曼博士表示,其目標是瞭解基督教領袖如何看待教會在全球化、數字化轉型和文化變遷中所面臨的機遇和障礙。
「這份報告不是藍圖,而是指南針,」尼爾曼在序言中寫道。「我們必須瞭解世界,這樣世界才能認識基督。」
以下是該報告呈現的關於全球教會的8個重要發現。
1,希望重新燃起(Hope Rekindled)
盡管教會領袖普遍認為,教會的整體前景與五年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對未來的盼望正在增長。各地區的領袖——尤其是年輕一代——普遍期待教會在未來五年能更為興盛,基督信仰對社會的影響力將提升,大使命的推進也將迎來新的契機。雖然挑戰仍然存在,但整體的基調不是絕望,而是充滿更新的盼望與對神持續工作的期待。
二、數字空間成為宣教工場(Digital Space as a Mission Field)
全球95%的教會領袖認為,數字空間如今已是宣教工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呼籲教會加大對數字宣教的投入。然而,盡管有此共識,許多人仍不確定教會目前是否在數字領域真實而有效地見證基督,或這些平台是否真正能造就門徒。機會清晰可見,但如何在網絡世界中以真誠且具時代意義的方式同在,仍是全球教會亟需探索的課題。
三、推動大使命的關鍵因素(Factors for Great Commission Advancement)
當被問及哪些趨勢將在未來十年最積極地推動大使命時,全球領袖一致指出五大關鍵動因:合作與夥伴關系;對門訓的更深重視;數字技術的運用;職場事工;青年參與。
這些回應體現出教會對更深合一、更全面見證及更強適應力的共同渴望,也預示著未來的教會將更加年輕、連接緊密,並被裝備以在不同的生活領域中服侍。
四、攔阻大使命的障礙(Barriers to the Great Commission)
全球領袖指出幾項正在阻礙大使命推進的主要力量:世俗主義的影響日益增強、政治極化加劇、社會信任下降,以及基督徒領袖的道德失敗。這些問題不僅是外部壓力,更反映了文化與制度層面的深層變遷,需要屬靈的辨識力與策略性的回應。
五、應對新興世界的準備不足(Low Confidence in Preparation for the Emerging World)
雖然領袖們普遍意識到應對全球新興挑戰的重要性,但許多人覺得自己裝備不足。人工智能、極端政治、社會信任滑落等問題被認為對大使命構成重大威脅——然而在所有地區與領域中,受訪者都表示對教會應對這些挑戰的準備程度缺乏信心。這種「意識與準備的落差」凸顯出對未來導向型領導力、神學反思與創新策略的迫切需求。
六、受信任的聲音:西方的創作者、南半球的牧者(Trusted Voices: Creatives in the West, Pastors in the South)
在「對於傳遞福音,當今誰最具影響力與可信度」這一問題上,不同地區的回答差異明顯。北美與部分歐洲地區的受訪者強調基督徒創意工作者——藝術家、講故事者、數字傳播者——在文化溝通中的影響力正在上升。而在非洲與亞洲,牧師仍被認為是最受信任、影響力最大的屬靈聲音。這些差異反映了文化動力如何塑造福音見證,也提醒教會需要制定植根本地、兼顧創新與傳統的區域性策略。
七、富人仍是「未得之民」(The Wealthy Remain Unreached)
在所有地區中,受訪者一致認為富裕羣體是教會最難觸及的人羣。相比之下,教會在貧窮與中等收入羣體中的事工更為活躍和顯著。富人羣體的屬靈關懷往往滯後,這凸顯出當代宣教策略中的一個「盲區」——教會需要更新神學思考、建立關系性事工,並有意識地接觸那些處於文化與經濟影響力高位的人羣。
八、地方差異中的全球一致性(Global Coherence amid Local Variation)
盡管處境各異,但全球各地區、世代、領域的領袖在洞察上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從數字宣教工廠到攔阻大使命的障礙,調查結果揭示出,教會在關鍵挑戰與機會上存在廣泛共識。表達方式雖然不同,但背後的信念指向同一個異像:一個在多樣性中逐漸合一、共同邁向同一使命方向的全球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