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问题,不但是世人所关注的,作为基督徒,我们更应当关注,以致我们能够成为下的楷模,也能确保他们继续将见证的光照耀下去。关于这方面,以色列政府时期和士师时期的转接成了至关重要的警戒。
到底我们应该如和"发光到永远"呢?士师记二章7至10节给了我们三个重要的信息。
一、必须树立的榜样:事奉真神
约书亚在世的时候,以及他去世以后,那些见过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大事的众长老还在的日子,众人都事奉耶和华。(士二7)
类似本句的话亦出现在约书亚记,作为以色列征服时期的一个总结(廿四31)。
约书亚和他同时代的长老树立了极好的榜样,也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建立了以色列历史上强盛、虔诚的一个时代。这种影响力不但是出于约书亚(及长老们)的领导能力,更是出于他良好的品格和对神的忠诚顺服。约书亚记记载著他所领导的辉煌历史,这一切的胜利,是因为他顺服神、忠于耶和华。圣经为约书亚的战役总结说:"耶和华怎样吩咐他的仆人摩西,摩西就怎样吩咐约书亚,约书亚也照样行了;耶和华吩咐摩西的一切,约书亚没有一样不办妥的。"(书十一15)约书亚在年老的时候,还在以色列中长老和百姓面前做出了经典的告白:"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书廿四15)
本段也透露了他们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广泛、深厚之影响力的原因——他们见过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大事。"大事"所指的无非是神在旷野四十年的种种作为,以及神如何引领他们过约旦河,逐一地攻取当时占据迦南的强大城邦敌人,其中包括神迹性的事件,如靠呼喊战胜耶利哥,以及使日头停顿等。这些事件是约书亚以及他同时代的人所亲身经历的,他们体验到神应许的实现,目睹了神大能的作为,也看见过以色列人因悖逆而遭遇的失败(如艾城战役),这些经历巩固了他们对神的信仰,知道耶和华是真神,也知道顺服他才会有真正的胜利。
领袖的如何,跟从者也如何。在教会里,领袖殷勤、火热传道,信徒也有传福音的动力。在职场上,有一些基督徒的老板有美好的生命见证,他的下属也会因为他而信耶稣;在学校里,有些老师借著教学流露基督的爱,他的学生也会因此而归主;在家庭当中,父母很虔诚、爱主,他的孩子们也会热心于教会。反之,假如领导者败坏、脆弱,其下的人也同样受负面影响。当然,当中虽然有例外的例子,但是一般情况都是这样。
有一次,一个主日学老师在班上问同学一个问题:"小朋友,你们谁知道是谁用石头打倒了巨人歌利亚呢?"没有人会回答。老师想,可能是大家不好意思回答,于是便点名请一个教会执事的儿子把答案告诉大家。没想到,那个孩子被点名以后,显得非常紧张,说:"老师,不是我,我没有用石头打人!"
老师心里非常震惊和失望:"怎么连执事的孩子也不懂?"于是决定把事情告诉孩子的母亲。那执事的太太听见老师的讲述事情经过之后,马上为儿子辩护,说:"我的孩子很诚实的,他说不是他,就不是他,他不会骗你。"
听见执事太太的回应之后,主日学老师觉得有必要将事情带入执事会,提醒诸位执事注意孩子的圣经知识,好成为信徒的见证。当老师在执事会上提到这孩子以及他母亲的事情后,执事们都议论纷纷,后来那孩子的爸爸用力拍打桌子,大怒说:"不要吵了!不管是谁干的,你说医药费多少钱,我付就是了!"
著名的棒球运动员杰克·罗宾森(Jackie Robinson)说:"生命除去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就一文不值。"其实,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在受著身边的人、事、物的影响,你也在影响著你身边的人,问题是影响的多、少,还是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已。你影响著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以及教会的弟兄姐妹。
也许我们无法向约书亚一样成为一国或一族的领导,但是我们也有自己影响的范围。在台东市中央市场靠卖菜为生的陈树菊,将辛苦赚的钱都存起来行善,20年来捐出逾千万元,但她非常谦虚、低调,她上月才被《富比士》(Forbes)杂志选为2010亚洲慈善英雄,又获《时代》杂志列入全球年度百大影响力人物。《时代》指出,陈树菊令人赞叹之处不在她非凡的善举,而是其简单平凡的慷慨善行,她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说:"钱,要给需要的人才有用。"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显示,再平凡的人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当你在职场的时候,周遭的人受什么影响?当你在学校的时候,你周遭的人怎么样?当你还在家里的时候,你的家庭信仰光景如何?假如你不在,这个团体又会有什么不同?你期望人如何总结你的一生?你期待人如何总结这一代?你希望别人如何形容你的教会?
这不在乎于你指示他们如何描述你,而是在乎于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过著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除非你真的是某种人,否则休想要别人这样纪念你。美国领导学的专家约翰·麦斯威尔在《发挥你的内在领袖潜能》中提到,领导可分为5个层次,从最不重要的开始依次如下:职位(Position)、特许(Permission)、生产(Production)、人才培养(People Development)、个性(Personhood)。这分析显示,你的人格是最具影响力的层面。建立好的品格、成熟信仰、将神在你身上所行的大事活出来、说出来,你会对自己所发挥的影响力感到惊讶!
二、必须建立的眼光:死后一代
约书亚时代虽然辉煌,但是风光并不持久。
他们死了之后,新一代的人兴起,圣经便提到"以色列人行了耶和华看为恶的事,去事奉众巴力……。"(11节)约书亚的辉煌时期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接著下来以色列人悖逆的日子,却长达四百多年,直到撒母耳作士师及为以色列立王为止。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属灵的因素而言,以色列人的堕落是出于他们没有顺服神的话语。神在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前,就曾经吩咐以色列人要彻底将当时占据迦南地的城邦各族赶出那地,因为那地是神应许赐给他百姓的产业。到了约书亚离世前后,以色列人已经占据了主要的地区,但是使命尚未完成。士师记第一章举出了好多支派"没有赶出"的外邦人(参27,29,30等),因此神说:"我曾经把你们从埃及领上来,带你们到我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的地方;我曾说过:『我永不废弃我与你们所立的约;你们不可与这地的居民立约,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你们竟没有听从我的话;你们作的是什么呢?因此我又说:我必不把他们从你们面前赶走,他们要作你们的敌人,他们的神要作你们的网罗。"(二1~3)既然他们没有完全听从神的话,神就让他们尝尝没有听从的严重后果。
就社会因素而言,以色列人之所以会被勾引去敬拜这些邪恶的神,原因有几个:(一)文明进步(参申六10~15):迦南地当时拥有规模庞大的都市建构,富裕而发达,相比之下,以色列人从异乡为奴而生,并在旷野渡过漫长的漂流岁月,迦南精致的宗教和文化(无论在艺术、文学、建筑、贸易或政治组织上)对以色列产生的吸引力有多大可想而知;(二)日常需要:迦南诸神多属大自然及农业生产力之神祗,而食物乃任何原始文化和人民之首要关注;(三)庙妓体制:为了说服巴力赐下肥沃的生产力给敬奉者的土地,敬奉者可到女祭司处,以人类繁殖后代的仪式和巴力的代表进行交媾;(四)物质主义:铜器时代晚期的迦南城市在物质上远优于以色列山区城市。
除此之外,就心理因素而言,以色列当时可能正处于成功后的松懈,以及胜利之后的乐观状态中,缺乏儆醒,亦毫不设防。
除了这些,本节指出,主要的原因是新的一代"不认识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在伟大的先辈一代,和堕落悖逆的下一代之间出现了信仰的断层。神拯救以色列人的伟大作为没有被传讲下去,神应许以色列人的远大计划没有被传讲下去,神对以色列人的心意和禁令没有被传递下去,神给以色列人的未完成的使命也没有被传递下去。约书亚的时代虽然辉煌,却也是短暂的。这极可能是约书亚和那时代之长老们的疏忽,要不是他们自己没有教导,就是他们缺乏长期传递下去的观念和机制。
今天的信徒同样面对以上四方面的对信仰的挑战。首先,他们假如不顺服神去对付魔鬼、赢得未得之地,神会让他们面临失败,承受不顺服的后果;其次,他们也面对从美丽的世界而来的诱惑,包括堕落之价值观的渗透和腐蚀,叫人防不胜防;第三,假如他们是第二代基督徒,他们可能自以为有天堂的保障,却没有谨慎的地防备魔鬼撒旦的攻击;第四,他们缺乏扎实的信仰内涵,以致信仰流于外在的形式,对神没有真实的经历,对真理也没有深层的爱慕。
刚刚过的这一个星期,我们在神学院里玩"一代不如一代"的游戏。学生被分成几个小组,小组的所有成员被指示离开会场,只留下两位,其中一位必须按照主持人所给的题目(如:亚伯拉罕献以撒)表演给另一位看,其后,便邀请场外的一位组员进来,有这一位看了表演的组员,按照所看到的再表演给刚进来的看,这第三位过后,会再邀请另一位进来看,并跟著表演,直到最后一位组员为止。通常,表演到最后已经"面目全非",亚伯拉罕骑的驴子变成飞鸟,而以撒也在山上被宰杀献祭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除了第一位,没有人知道所表演的题目是什么,他们只是跟著样子做罢了。
同样的,假如我们的信徒,对信仰的内涵没有足够的了解,而只是跟著属灵前辈过著宗教性的生活,必然"一代不如一代"。这个现像在每一个时代都不难见到,从基督徒家庭出来的一代,变成了最令人头疼的一代,一方面他们自以为是基督徒,另一方面却完全没有基督徒该有的样子。
如何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我们应当从约书亚和他那时代长老的疏忽中学习到功课——重视信仰传承的使命。
三、必须重视的使命:信仰传承
我们不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就,我们不能只是在乎别人怎么纪念我们,虽然当我们拥有好的表现时,这似乎是必然或常有的结果,可是却不应该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和关怀,我们所真正该关怀的,应该是这个信仰继续传承下去。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心里感到欣慰,说:"还好我的儿子、孙子都固定来教会。"千万不要自满!我们必须把问题看得更加深入和透彻。基督徒不应只是满足于孩子或会友"来教会",我们必须建立他们的基督徒价值观、道德观、宇宙观,他们必须成为社会中有属灵影响力的人,他们必须有宣教的使命感,他们必须是为主而活的人。我们今天喜欢将信徒分为平信徒和委身的信徒,一般信徒和爱主的信徒……事实上,这是不必要,也是不可以存在的分别。基督徒都必须是委身的,也必须是爱主的,不委身、不爱主就不是基督徒。
我们是否看重所带领来教会的人的灵性成长?我们是否看重下一代的信仰观光景?是否看重他们对使命的热诚?抑或只是看重他们的生活、社会地位?我们传递著什么样的价值观给他们?我们立下了什么样的榜样给他们?曾经听过一句话:"很多基督徒家庭的父母希望儿女爱主,却不希望他们太爱主。"这话道出了大部分事实!
笔者曾经在少年团服事,有一次,一个来自基督徒家庭、平时很热心参与事奉的少年人对我妻子说:"会考要到了,我妈妈要我专心读书,所以要暂停参加少年团,直到考完试以后。"
我妻子在负责儿童主日学的时候,每周要求学生回家背一句圣经金句,以帮助他们生活中按照真理的道而行。有一次,以为母亲打电话到办公室来找我妻子理论,说:"我的孩子在学校要面对考试,为什么你们还给他压力,要他背这些金句?"
这些做法和观念显示,他的父母把学业的重要性看在信仰之上。如果你听见这些话,却一点也不感觉到有问题,问题就更大了!不要让下一代成为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却丢弃了更重要属灵生命,这不但关系到他永恒的将来,也关系到他今生是否能活得丰盛、有意义。在先进的社会中,很多著名的政治、经济、体育等各界的精英因为诈骗、贪婪、外遇等问题而身败名裂,其中大部分都是聪明过人的精英分子!
一个人真正成败,不是他在地上的成就比别人更大,也不是他是否完成自己理想中的目标,那些虽然也都不是坏的,但在那之前,他必须是完成神对他生命的心意,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为神而造的,也只有当他们关注此事,并致力朝著这个方向去生活的时候,他的人生才有意义。
虽然许多人性的现实让我们失望,但是神仍然在历史中设立了一些美好的见证,戴德生的家庭就是闪亮的明灯。戴德生本身是一个公认的伟大宣教士,但是他的影响力不止在自己,传到他的儿子戴存仁和戴存义,再传给孙子戴永冕,又传给曾孙戴绍曾,知道现在第五代的戴继宗。据马来西亚的刊物《文桥》中"宣教之路"一文中戴继宗牧师的自述,虽出生在中外闻名的宣教士家庭,其曾祖、祖父和父母均献身中华宣教,但他的信仰和事奉路全属个人选择,从来没有受过从父母而来的压力,父母亦没有向他表达希望儿子能成为宣教士的心愿。但在他十八岁时受感信主,并深受英国宣教士艾得理牧师的影响,看到神对他自己的呼召。没错!他的父母没有给压力,但我深信他的父母发挥了影响力,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假如他的父母没有影响力,也绝对逼不出一个虔诚的下一代来。
我们的光照到哪个程度?那些范围?能照多久?这在乎于我们是否建立美好的信仰见证,并持守长远的眼光,把纯正、活泼、火热、丰富的信仰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