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新的成立追溯至1983年,當年「九七問題」如浪潮般衝擊香港社會,基督教會面臨身份危機與生存挑戰,一群教牧於1984年5月發表《信念書》向社會表明教會不變的身份與使命,並於1985年正式成立「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凝聚香港各教會回應「九七」帶來的轉變與挑戰。 教會在「九七」陰影下尋出路 教新前任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在《40週年感恩特刊》中撰文,表示教新成立以來即扮演智庫角色。機構匯集教牧、神學工作者及信徒領袖,就教會重大課題交流意見。九七回歸期間,教新成為支援教牧的平台,透過各類聚會以僕人定位支援教牧職事。
他回顧教新歷年的工作如何支援教會渡過大時代,如透過工作坊、研討會、講座、訓練支援教牧職事,主題圍繞教牧領導、堂主任訓練、倡導跨代牧養的師友計劃,以及出版相關書籍,以文字啟發教牧長執深入思考堂會牧養的問題。牧養方面則編製教材幫助金齡信徒展開人生下半場。 教會回應社會議題的行動
在社關方面,面對世俗社會的衝擊,教新亦聯同社關機構積極回應。例如2001年政府就規範足球博彩進行諮詢時,教新聯同眾多機構如明光社、工業福音團契、突破機構、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等籌組「基督教反對賭波合法化大聯盟」(後改組為「監察賭風聯盟」),與政府、立法會、媒體等溝通,表達基督教立場。
此外因應失業問題,教新於2002年倡議成立「教會關注失業行動」,後改名為「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2003年發起「維護家庭聯盟」,關注性傾向歧視立法議題。2013年參與「基督徒關注民主政改」網絡,其後在2014年及2019年社會運動中參與「教牧關懷團」等。
社會運動衝擊教會 普查反映教會實況 自1989年起,教新每五年進行一次「香港教會普查」,至2024年已屆第八次。過去35年間,香港社會歷經多次重大事件,如六四事件、九七主權移交、雨傘運動及反修例風暴等。
每次教會普查研究皆揭示教會的實況,如信徒流失(1999)、移民潮對堂會的影響(1999)、青少年牧養(1999)、牧職流動(1999)、堂會中產化(2009)、女教牧牧職(2009)、金齡牧養(2019)、堂會關注的社會議題 (2019)等。教新第二任總幹事陸輝牧師認為:「這五年一次的教會普查就是香港教會的寒暑表,反映背後實況的變化。」 香港細胞小組教會網絡召集人馬保羅牧師認為香港教會普查是教新對香港教會、甚至全球華人的最大的貢獻,顯示出香港教會如何應對這些社會變遷及動盪,並反映教會生態和活力的變化。 「教新」為四十周年特意推出《40週年感恩特刊》,歷屆總幹事、教牧同工分享感言,回顧教新與教會同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