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Sir:未考试已卖书

上星期从电台报道中得知,有些今年九月才修读中六的学生,已经在暑假时变卖未应考文凭试的通识书。当记者访问为何未考试就卖掉通识科的书时,学生不讳言解释:"通识书没有用,所以就卖掉。"卖教科书本来就不是新闻,因为每年暑假都有很多学生变卖旧书,一来环保、二来可以赚钱。但未考试就卖书的确是新闻,因为根据过往教授学生的经验,就算是Band 3学校平日不带书上课、上课又极不留心的学生,在考试前都会紧张一下,看看课本和笔记,出现"抱急抱佛脚"的心理,但为何偏偏通识科出现如此怪现象?学生将要面对的考试并非校内一般考试,而是影响他们升读大学的首届文凭试。 或许你会说,卖书的肯定是不紧张考试的学生或只是那些Band 3学生吧。为了更清楚事件,我致电在旺角做二手书店售货员的旧生查问,原来他们说有很多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的确变卖了一系列的通识书,当中有中文版、也有英文版。"一系列"是指通识科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公共卫生及能源科技与环境,那么广的范围,学生竟不需要这些书在考试时"看门口"吗? 无独有偶,听了新闻后数天,分别有两位家长带同他们的儿子来找我辅导,那次主要辅导的课题都是通识科,因为他们觉得儿子完全掌握不到通识科的窍门。第一位来到我办公室是一位中六生,当他从书包拿出一系列的通识书时,我还以为他刚从书店买来的,妈妈第一句话就说:"有无搅错呀,本书咁新,你有无睇过呀?"他还理直气壮的回应:"本书咁废,无人会带返学校。""咁老师无教咩?无教又叫你买?""佢真系无教过㖞。"我亦确实收到不少家长投诉,他们买了写在书单的书或作业,但孩子一年过后却没有用过;另一位学生是英中学生,他所说的与第一位学生相同,书本簇新的,一系列的通识书全未用过。 其实上一回听电台的访问,他们都有访问某通识组织的负责老师,那老师竟然回应是:"要学生买书的原因是因为有家长会觉得有参考书便感到安心点,所以叫学生买书。"那时我无名火起三千丈,这不是本末倒置吗?为了安心,就把书本放在书单中,你知道家长就是相信老师的专业判断,若老师建议买,就算几贵,家长都为孩子张罗,现在老师却说因为家长想要才安排学生买?太不负责任吧!更有大学学者指出,因为教育当局指引不清晰,不交代清楚考试范围与内容,才引致那么多有关通识科的问题出现。 还记得2002年我开始任教通识科时,如获至宝,这科就是要革新我们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就是要教导学生独立思考、就是没有范围、就是改革考试卷没有"中point就有分"这回事、就是要大家留意时事。我当年做通识科科主任,只用两份报纸及时事节目为主要参考资料。难道通识教科书所载的新闻在三年后仍是新闻?难道近日热烈讨论"黑影论"与传媒自由、人权、警权问题时,老师避开不谈?难道要根据学校编定的课程安排而留待下年讨论? 各位老师、家长、学者,我们能否理解通识科本意想训练学生的精神,令大家更紧贴时事、独立思考、让我们一起活学通识。 吕宇俊 (吕sir)小档案 吕sir童年时充满埋怨,因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亲在他三岁时已改嫁另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综缓金过活。他自己也曾误入歧途,中二时加入黑社会,中五时更取得会考0分的成绩。但上帝没有离弃他,安排很多天使对他的扶助,他回到教会重拾书包发奋向学,重考会考考获19分,更顺利升读香港浸会大学取得一级荣誉毕业,毕业后再到香港中大大学完成道学硕士(M. Div)课程。在2006年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美誉。这几年更主动推动通识教育及理财教育,协助无线电视、香港电台、《都市日报》推动通识教育,也协助保险公司推行理财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这四年分别到教会、学校、各类机构分享讲座超过三千场。 (欢迎和吕Sir联络,电邮:principal@graceyard.edu.hk)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