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瑞强博士:写作《死亡这生命课》背后的点滴

邓瑞强博士:写作《死亡这生命课》背后的点滴
邓瑞强博士。 | 邓瑞强博士提供

香港神学院特约教授邓瑞强博士近日出版新书《死亡这生命课:死亡神学第一步》,突破传统"死后上天堂"的单一论述,从多位神学家的思想中挖掘死亡的丰富神学意涵。该书不仅探讨死亡作为生命界限的意义,更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面对死亡时,体会神透过基督所展现的无尽恩情,从而转化对生命的理解,怀著大爱活在当下。

时值重阳,慎终追远的时节,借此叩问生命终极的意义。 

邓瑞强博士(香港神学院特约教授)特约撰稿

近来,我写的一本小书《死亡这生命课:死亡神学第一步》出版了。书名讲得明白,这是一本探讨死亡神学的小书。写这书的机缘,是因《破•地狱》这出电影引起了关乎死亡的丰富讨论,死亡顿然成了文化主题。一般信徒却对死亡没有什么话可说,原因是信徒对死亡的论述颇单一,死后,便像睡觉般,等主耶稣再来,然后身体复活,上天堂。这论述有效,却浪费了不同神学家的死亡之思的丰硕成果。

"上天堂"的死亡之思,沿著"救赎论"的思路来思考,这当然是重要的。但死亡之思在不同神学家手中,却涉及人生存在的意义、神与人在约中的连系、人性结构的共在性、三一神对人那份不离不弃的大爱、道成肉身的基督在死亡中参与悲惨的人性经验、复活对死亡的转化等等,死亡神学向我们展示狭义的救赎论之外的广濶的信仰内容。忽视死亡之思的这些丰富内容,使信徒的死亡论述显得单调,无法对应由死亡现象开展出来的诸多主题。写这本小书,是希望信徒思考死亡时,能有多种向度,也能回应不同的议题。 

写这书的近因如上,远因却很多。以前念哲学时,知道古希腊柏拉图的哲学,正是教人克服死亡的恐惧的。这是人藉理性,超越死亡,进入永恒。何等高尚的尝试。二十世纪的海德格,思考死亡作为人性存在的界限的意义。死亡作为界限,却能向人透露存在的真理。死亡这现象,何其吊诡。哲人的死亡之思,一直以来,引我注视死亡。 

在牧会的岁月里,面对不少丧亲的会友,很想安慰他们。死亡神学到底说了些什么,我很想了解多一点。渐渐发现,不同神学家用不同入手点去论述基督信仰时,同时会展示死亡对信仰的不同含意。让我用圣经神学的观点来作一简单说明:在马可福音里,耶稣的死亡凸显顺服神的沉重;在马太福音里,耶稣的死亡是受苦的弥赛亚的加冕;在路加福音里,耶稣的死亡是与受苦的人的同在;在约翰福音里,耶稣的死亡本身就是神的荣耀的彰显。在不同神学里,死亡展示不同意义。明白到这一点以后,便想写本小书,与读者分享不同神学家的死亡之思的丰富内容,好让读者明白在死亡这事上神对人的种种恩情。 

在这书的自序<死与生的纠缠>里,我点出"死"和"生"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哪个人的生命,不因死之将至而困惑?哪个人面临死亡时,不回顾自己的一生?当生命渗透著死亡时,我想,人人都会好奇,会想尽办法去探究一下死后的世界。如此,不同文化、宗教、哲学描绘出众多的死后想像来。在基督信仰里,以耶稣为启示的核心,当然会透过耶稣的死去窥探死后的世界。我难免好奇,要看看不同神学家如何说。原来,不同神学家从不同角度看耶稣之死,会有不同发现,会有不同的死后想像。这本小书,分享不同神学家的窥探成果。  

死亡,当然不只是学术的主题,而是生活中遇到的经验。我面对过家人的死亡,痛苦的感觉是压倒性的,泪会不断流下来,什么言语也无法安慰。只能说,伤心欲绝,惨不能言。不只是家人的死,直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永远消逝。未经历过的人,无法了解其中的椎心之痛。面对家人的死亡,我真感到死神的恐怖。它的恐怖,在于其不讲理由的毁灭力量。但我也有家人因病患而渴望死亡的来临。看到他们静静地离开世界,止息了人间的痛苦,我又感到死神无比的温柔。放下神学的观点来说,其实死神只是做它当做的工作而已。它的工作,只不过凸显人类存在的有限性。这有限性,与死神无关。接受这有限性,其实是人对自己的人性的深刻领悟。生命的主权,完全不在人的掌控之中,全在神的手里。从神学言,约伯是对的:"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 

《死亡这生命课》这本小书介绍四位神学家的死亡之思。这些神学家都是悲天悯人的,他们谈论死亡,用意却是帮助信徒破解生命的迷惘的。他们谈论死亡,其实是透过谈论死人来指引生人的。

拉纳(Karl Rahner)谈论死,就是谈论生,因为生活著的每一刻其实就是死亡著的每一刻。这提示了人,与其在死到临头时才思考死亡,不如在生活过程中思考死亡,这思考叫人珍惜生命,好好活著。

云格尔(Eberhard Jüngel)透过"因信称义"的教义去思考死亡,所谓"称义",即重建神人关系,他强调在生的人应以"关系"去克服现代人的无限孤寂。

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指出现代人的一大问题,正是意义失落,无比空虚。他讨论耶稣下到阴间的意义,讲的其实是一种"心灵黑夜的灵修",教人在"意义失落,无比空虚"的光景中体会"充满意义、无比丰盈"的神的同在。他的死亡之思,向空洞的现代人指明出路。

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讨论死亡,其实是讨论耶稣的复活克服了死亡所开展的盼望。这盼望不是属于他世的,而是此世的,是此世在神的恩典下可以有的前景。莫特曼很想那些对历史前景无望的人,在此找到前进的盼望。每一个神学家讨论死亡时,其用心都是帮助面对种种困难的在生者找到出路。 

正因讨论死亡的用意,是开导生人,所以这书的结语题为<怀著大爱去生活>。死亡之思,是教人以充满意义的方式活著。真正充满意义的活著方式,就是耶稣的活著方式。他以"为他人而活"、"为他人而死"的方式活著,这正是"怀著大爱去生活"的方式。这种活著,是将人的"必死性"转化为向他人展露神的大爱的契机,将人的"有限性"转化为活出天父旨意的信仰抉择,耶稣藉这活著方式,向我们启示克服死亡的大道。"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罗6:8)  

写这书的过程中,顿觉基督信仰的深厚高远,有太多的精神宝藏被信徒遗忘,这使得信徒的信仰较单薄,无法承受生命的重量。写这小书,是希望读者在死亡这事上,不单只有情感上的悲痛,也能体会神那超乎想像的无尽恩情。只要读者能跟随书中的神学家作死亡之思,会发现在死亡的各层面里,深藏著神无比的爱。希望这书对那些死去亲人的读者,提供少许安慰;对那些面对死亡的读者,有多少鼓励。最后,以保罗的一句话作结:"我们若活著,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罗14:8)

6 3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