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永華牧師:神學院需與時並進 培養切合教會需要的人才
香港神學院榮譽院長褚永華牧師分享神學院與教會之間的關係,並展望神學教育的未來方向。他強調神學院是為教會服務,需與教會保持密切聯繫,提供切合教會需求的人才培養。例如香港神學院注重忠於聖經真理、靈命塑造和知識提升,更重要是幫助神學生掌握上帝的呼召。
為了回應時代的需要,神學院的課程必須與時俱進,教導神學生如何對應教會的需求,確保教學內容能切合教會的實際需要。有牧者在一場宣教大會上批評香港神學院的宣教課程過於理論化,建議邀請宣教士分享工場上的困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上帝的心意。他們認為,神學院的課程仍停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神學宣教觀念,導致訓練出來的神學生與教會脫節。 對此,褚牧師表示,香港神學院將會聆聽教會的聲音並修正課程。他強調:「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看看我們的神學生往哪些地方宣教,就能看出他們受訓後的宣教心志。」他進一步指出,神學院的宣教課程並非附屬性課程,而是結合理論與實踐,旨在幫助神學生進入宣教工場後學以致用。 在課程的實踐性方面,語言訓練是首要任務之一。褚牧師特別提到:「香港與內地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雖然目前往內地做宣教工作存在困難,但同時也有機遇。因此,神學生必須學習普通話,為未來做好準備。一旦宣教的大門打開,他們就能立刻推展宣教工作。」他以自身為例,分享學會普通話後能夠走遍大江南北分享福音的經歷,強調語言能力對宣教的重要性。 然而,神學課程的修訂並非易事,需平衡學習者與教會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師資團隊對哪些內容應保留或添加往往存在意見分歧。此外,神學生在接受訓練後能否將所學成功應用於教會,也是神學院面臨的一大挑戰。
房大偉牧師:教會牧養面對的挑戰與思考
基督教九龍城潮人生命堂副主任房大偉牧師在探討香港教會牧養面臨的挑戰時,指出教會正面對多重困難。首先,政治環境的轉變和社會的分裂,導致信徒在政治與宗教身份之間掙扎,從而影響教會的凝聚力。其次,人際關係的疏離使教會內部的團契連結變得更加困難。此外,年輕一代逐漸流失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社交媒體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互動模式,令年輕人對教會失去興趣。 房牧師分享了他的信仰與牧會經歷,他的背景橫跨五旬節派、聖禮派和福音派三個宗派。他信主並成長於靈恩運動第三波中產生的小組教會,後來在信義宗神學院畢業。他的第一間事奉教會是播道會恩福堂,在那裡牧會了15年,去年轉到九龍城潮人生命堂。 在分析不同宗派的牧養方向時,房牧師觀察到福音派教會特別強調聖經教導。這些教會的信徒多為專業人士,並且恆常參加教會每逢星期五的查經班,顯示出信徒對知識的渴求。然而,他也反思,牧養、團契課程和崇拜是否過於專業化,成為一種單純提供知識的工具,從而與信徒拉開距離。他指出,每個宗派都有其傳統,這些傳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牧養的靈活性,但牧養的核心應該包括三個要素:聖道、聖禮和聖靈。 房牧師引用《約翰福音》解釋了這三個牧養要素在不同類型教會中的重要性。他指出,福音派教會特別著重神的說話;五旬節教會則強調耶穌應許的聖靈降臨(約14:15-31);而禮儀教會則以「水」為象徵,表達聖禮的重要性,例如耶穌對井旁婦人所說的祂是活水的教導。這三者在教會中同樣重要,並能夠彼此展現與補充。他分享了自己在禮儀教會九龍禮賢會的牧會經驗,提到該教會既有固定的崇拜禮儀程序,也重視講道,從而滿足不同背景與需要的弟兄姊妹。 在牧養的實踐方面,房牧師認為傳統有時會窒礙弟兄姊妹的成長。他建議神學院應協助神學生建立多元的教會與神學觀,讓他們能在不同宗派背景的堂會中展現更豐富的元素,幫助更多弟兄姊妹融入教會的場景。他強調,儘管宗派有其特定的立場,但擴闊思考非常重要。 最後,房牧師提到教會需要重新思考,當信徒離開教會時,什麼樣的牧養方式能夠留住他們。他分享九龍城潮人生命堂的例子,指出該教會雖然有潮州人背景,但並不是一間宗派教會,神學上隨著牧師帶領教會時所展現的教會觀而定。他認為,每間教會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傳統歷史,但要隨著時代的轉變而擴闊思維,思考如何培育弟兄姊妹,讓他們能在艱難的環境中持續走下去。
梁漢榮傳道:外展教會的阻力到契機
香港伯特利教會慈光堂事工主任梁漢榮傳道分享了他牧養的經歷。他提到自己是慈光堂第一代被牧養的青年人,並指出慈光堂是一間外展教會,強調「門常開」的理念。然而,這種外展模式在實踐中也面臨不少挑戰。 2017年,慈光堂搬遷至九龍新蒲崗的萬迪廣場。在疫情期間,他們進行了「洗樓」行動,走進居民樓幫助清潔,並祝福清潔工人。同時,教會還舉辦了三次市集,吸引年輕人參加。此外,他們考慮進一步開放教會空間,例如提供用餐場所,為街坊剪頭髮等,以實際行動服務社區。然而,梁傳道坦言,雖然慈光堂是一間外展教會,但當教會開放給外人時,也會面臨不少內部的矛盾和張力。 梁傳道舉例說,會友對教會的開放存有擔憂,例如可能觸犯防疫條例;當無家者使用教會空間時,甚至在廁所發現煙頭,這些情況也引起了部分會友的異議。同時,為了讓社區人士使用教會空間,同工甚至需要讓出辦公室,這些問題需要在體諒與協調中逐步解決。他反思道:「當我們說要牧養信徒、祝福教會時,我們是否只關注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社區的需要?」他認為,雖然開放教會會遇到阻力,但這也是一個契機,讓教會重新思考使命。 慈光堂還在節日時積極舉辦活動,將福音帶入社區。例如,在聖誕節和農曆新年期間,他們會下到街頭邀請人上教會參與活動,為家長和孩子提供扭波波、寫揮春的服務,甚至還有耳穴治療服務。在這樣歡樂的氛圍中,分享福音變得容易被接受。如今,弟兄姊妹已經逐漸與社區建立聯繫,甚至走上街頭唱詩歌,進行福音佈道。 梁傳道感到欣慰地表示,慈光堂始終堅持「門常開」的理念,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街坊朋友走進教會,參與其中,讓教會的外展事工邁出新的一步。
林偉成牧師:牧養心態—為羊捨命
慈光堂主任牧師林偉成分享了他的牧養經歷與心得。他提到,自己在初中時期便開始參與慈光堂,目前已牧會40年。回顧過去,林牧師認為,教會弟兄姊妹之間的內聚力曾經十分強大。展望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的信徒,他強調,牧養是有相連關係的。他以自身為例,大學時期被牧養的經歷,讓他從一個不善於說話的人成長為今天能公開講道的牧者。因此,他對牧養下一代始終抱著「信徒不是我的羊,而是上帝的羊」的心態,認為牧者只是託管者,負責照顧羊群並將他們帶到上帝面前。 在這樣的牧養前提下,林牧師認為牧者必須具備三方面的心態。 首先,牧者要著重與年輕人的關係。他分享,自己早期在教會工作時非常專注於青少年事工,因為他熱愛青少年牧養。有時在預備講道的過程中,看到年輕人便會即時想到他們的需要,並主動關顧。林牧師曾經做了15年的青少年工作,最近重新接觸年輕人時,依然堅持建立親密的關係。他指出:「耶穌與門徒一起生活得非常密切,同樣地,這個世代的人都需要關係。他們在尋找緊密的愛。如果我們能夠帶領他們走向神,他們的生命將會有更大的改變。」他認為牧養的方向在聖經中已有清楚的教導,牧者只需照著去做,並在此基礎上吸收他人的優點,結合自己的處境,便能提升牧養的效能。 其次,牧者需要帶領信徒認識聖經真理。林牧師指出,雖然關係重要,但幫助信徒生命成熟同樣不可或缺,這包括幫助他們按照聖經真理生活。他強調:「培養信徒以神的價值觀面對今天社會的各種衝擊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缺乏這樣的基礎,他們很容易離開教會。然而,若他們與神建立了獨立而緊密的關係,就能抵擋住各種試探。」 第三,牧者要有為羊捨命的心態。林牧師分享了一段30多年前的經歷,當時他帶領一群弟兄姊妹行山,自己走在最前面探路。在山洞中,他遇到大蝙蝠,接著在村內又面對一隻大犬,這讓他立刻想起聖經中「好牧人為羊捨命」的教導,於是義無反顧地繼續前行。他提到,這次經歷一直提醒著他,牧者需要為羊群付出。
不過,林牧師也強調,為羊捨命需要有原則。例如,在面對同工不理解時,他會盡力解釋自己的立場和原則,特別是在2019年社會運動期間,教會受到很大的壓力,他仍然堅持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決策。他表示:「如果不是與神有真實的關係,連自己也站不住。所以我們必須與神有緊密的連結,這樣才能帶領會友和信徒進入神的命定中。」 最後,林牧師總結說:「作為牧者,要忠於神的召命,竭力擺上自己的生命,完成神託付的工作。最終,我希望看到神託付給我們的弟兄姊妹,都能成為神國中成熟、有外展能力,並且為神作工的群體。」
研討會第二場工作坊將另文報導,敬請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