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健康誰之責?警惕日常言語帶傷害性

兒童心理健康誰之責?警惕日常言語帶傷害性
防止虐待兒童會何愛珠博士表示,兒童心理虐待因不易察覺而常被忽視,所以有關舉報數字亦偏低。(圖:防止虐待兒童協會)
今時今日絕大部份父母已不會用手用棍責打兒女,然而大家無注意到一些慣常講的言語亦會對兒童造成的傷害,甚至可能帶來長期的心理恐懼和創傷?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博士提醒家長和兒童照顧者應尊重孩童,糾正日常言行及態度不要傳遞負面及拒絕信息,恐損害孩童的幼小心靈。 何博士表示一些重複性的行為或態度模式,損害到兒童的智力和情感的發展,將構成心理虐待或精神虐待。比如一些嚴重的羞辱、驚駭、剝削孩童對情緒的反應,又或傳遞一些負面評價的信息,比如「無用」、「無價值」、「無人愛」、「我不要你啦」等。兒童接收這些說話之後若不懂得處理,或無人幫助他們處理的時候,會產生不良後果,他們自我價值低甚至出現一些異常行為,例如輕微的會尿床、作惡夢,稍嚴重的拒絕表達自己,阻礙日後語言發展;更嚴重的甚至則會傷害自己及產生自殺念頭。 何博士表示據過往接觸經驗,當家長面對壓力大時就容易出口傷人,以上類型的心理虐待就容易發生,所以家長需要懂得疏導情緒,同時有必要檢討慣常言語中有沒有傷害成份。

她提醒大人的言語中要避免兩點,第一是少比較,不要說別的孩子更好,造成孩童的自我價值偏低;第二是少批評、少排斥。同時與之相反的是多尊重兒童,多講鼓勵性和讚賞性的說話,能幫助兒童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她舉例大人想糾正兒童一些錯誤行為的時候,不應該說他們整個人無用,而是講明什麽行為是錯誤的,會導致什麽不好後果,而怎樣做會更好。 若意識到孩子可能已經受到傷害,則要儘快補救方面。何博士表示大人需改變說話和行為模式,以正面的管教方法取代負面的管教方法,處理情緒感困難的可尋找機構和專業人士幫助。而兒童方面若較為嚴重的需要接受較為深層的輔導和治療。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