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宣"热潮方兴未艾 贵在与"长宣"配搭 信徒应如何看待"短宣热"这一现象? Emily Wong 2006年2月28日星期二 上午5:35 近年来,香港各教会、差会等众机构推出的各种"短宣"层出不穷。不仅目的地涵盖多个国家,种类也繁多,除"本地宣教",以"文化体验"、"旅游体验"、"异象体验"等不同目的的"访宣"亦给信徒提供了多种选择。早在《2004年香港基督教教会普查》中,就已反映出短宣在各堂会事工中广受欢迎:全港有60.6 %(715家)华语堂会有常设的差传事工,而其中731家堂会都会定期举办"短宣"。可以说,"短宣"这一热潮方兴未艾。 信徒应如何看待"短宣热"这一现象?堂会又应如何善用"短宣"造福工场?香港差传事工联会总干事林兆源牧师、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胡志伟牧师亦曾在近期以"短宣"为专题的《往普天下去》期刊上发表文章《短宣反转睇》、《教会短宣是旅游消费、文化体验或促进使命?》阐述各自看法。 "短宣"贵在与"长宣"配搭 林兆源牧师与胡志伟牧师都表示,"短宣"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宣教方式。 林牧师说,从旧约的拿细耳人、新约耶稣基督差派70人作短暂的工作等圣经中很多经文记载能够看到,"短宣"是每一个时代都采用的宣教模式。 但是,教会机构需认真反省"短宣"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只是抱著"人有我有"的心态作短宣、看重参与人数多少而忽视质量、浓厚的旅游消费心态带入其中、漠视文化差异、实质成效不佳、消极影响"长宣"等。胡志伟牧师提醒说,当华人教会只单独看待"短宣",或以个别活动看待,而忘记"短宣"的特定角色是配合"长宣"时,即使投入很多人力财力,却往往弄巧成拙、徒有热心。 两位牧师强调说,"短宣"贵在与"长宣"配搭,才能带来具体贡献。林牧师表示,虽然眼下短宣种类、目的繁多,但是教会机构不能"因噎废食",反而要在正面教导上更多的下功夫,使信徒按照短宣不同目的作出不同装备,对牧者则要多加教导。而差传负责人更要统筹安排,以让教会能透过参与多种"短宣"最终培育出"长宣"人力,才能长久造就工场。 "短宣"要强化与教会的结连 同时,林兆源牧师也强调了"短宣"要注重与教会的结连,否则只能如无水之鱼,最终无益于工场、堂会和众多的参加者。他建议"短宣"最好还由教会组队或是差会协办,个人参与时也必须得到教会认同和推荐方可。林牧师还鼓励教会用祷告来参与"短宣",他说这样才能强化双方联系,深化参加者与教会整体的结连,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