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儿何需用"虎"力﹖犹太教育儿童有良方

自从"虎妈"严格家教养出优秀女儿的消息出现后,不少父母陷入两难中:既羡慕培养出优秀孩子,又怕虎妈般的手段弄巧反拙,真是进退两难。 牛津大学出版社本月初进行了"犹太人的育儿智慧"家长讲座,由该社副区域董事总经理麦嘉隆分享了犹太人的教育方式,对象是一班相当关心子女教育的家长。麦嘉隆弟兄借鉴了不少《圣经》经文以解构犹太人的育儿的智慧,为港孩和虎爸虎妈关系相当矛盾的香港社会给出一条新路。 先看看一些数据。全世界犹太人口约1600万人,占全球人口比例不到0.25%,只相等于如斯里兰卡、刚果等小国家。但据统计他们竟全世界有五分之一诺贝尔奖都是他们囊中物。别以为犹太人天资过人。2002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对80多个国家进行研究,发现犹太人的平均IQ仅为95,位列26,低于美国、韩国等人的平均智能指数。 不少人对如此惊人的成就的民族能作出如此贡献作研究。所谓"三岁定八十",有人研究发现犹太人成功的原因并非天资聪颖过人或大脑结构不同,而是来自于他们独特的幼儿及儿童教育。麦嘉隆先简介了犹太人的历史背景,此民族完全算上"多灾多厄",在十四世纪时无辜被指控为欧洲黑死病的元凶、十九世纪俄国沙皇对犹太人大肆迫害、廿世纪希特勒的纳粹政权对他们进行大屠杀。至欧洲又出现排犹风潮。但犹太人的历史十分惊人,尽管他们在公元前721年亡国,却仍能在亡国2600多年的公元1948年复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 建基于家庭:树立榜样,建立习惯 回正题,犹太人是如何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教育呢﹖麦嘉隆首先指出父母树立榜样,建立孩子的习惯是第一。他们极度重视的摩西五经里的《申命记》6章6至9节:"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 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犹太人著重让父母作孩子的榜样,不像今天的父母将孩子"外判"给女佣、学校、playgroup等。 此外今天仍然有犹太人经文装在小盒子里放于额上,称为shema,显示他们对神话语的重视。麦嘉隆表示帮助孩子建立阅读习惯相当重要。一本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Shallows”指出有研究发现当阅读时,大脑部份会随阅读内容而作出相应反应,如读到弹钢琴的片段时,大脑掌控弹琴的部份也果然有所反应。该书又提到孩子有阅读习惯的话,到了11、12岁当学习渐渐进深时他们已建立出寻找知识解决困难的能力。他建议设定全家人一起阅读的时间,帮助孩子建立阅读习惯。 二. 建立目标,让孩子独立 麦嘉隆提到创世纪2章24节有"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的话。犹太人到了二、三十岁就看为完全独立于父母的成年人,他表示对于中国人父母来说相当"扫兴",但发人深省:"很多时父母不想让孩子独立,乃希望他们做到自己未能达成的愿望。"他表示《圣经》中视孩子为父母的"产业",而这礼物是有限期的。 三. 建基于幼年:授终身可用之道 《圣经》箴言有"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及"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的话。有人认为人一生最重要学习的东西在幼稚园已学了,例如人是会死的、要有礼貌、要整理自己的东西等。要不断训练孩子,无论是品格态度还是技能都要兼备。 但值得注意的是技能是随时代不断变化的,因此犹太人强调要教孩子直等到老也有用的东西。麦嘉隆提到一项研究将糖果放在一班孩子面前,告诉他们若等15分钟才吃会给他们更多糖果,结果发现那些能够"忍一下"的孩子长大后更成功。这种"延后享乐"的美德在犹太人的教育里随处可见,如《圣经》罗马书12章19节提到"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提醒人要有忍耐一时的品德。另一种品德是要考虑代价。《圣经》哥林多前书6章12节:"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提到凡做任何事要思想背后的代价而行。 四. 建基于纪律:勿让爱变为纵容 《圣经》箴言13章24节:"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麦嘉隆表示犹太人视杖为保护的象征,在《诗篇》23章4节有"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的话。犹太人强调要爱和保护孩子,但亦重视管教,与现代家庭说要与孩子做朋友的说法有所不同。 五. 建基于鼓励:让家庭成爱之窝 今天常在父母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死蠢!教了你多少次呢﹖你又错了!""只有99分﹖连一分你都不能拿回来吗﹖""又考得比某某差吗﹖"《圣经》哥罗西书3章21节"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犹太人认为不能惹儿女的气,意思是不要令他们失去斗志。麦嘉隆表示犹太人强调父母管教的同时要保护他们,让他们感受正面,觉得得到关怀。 他建议今天的家长作孩子的模范,特别是在平日晚间少看电视、影片或上网,而选择与孩子一起看书,又表示男性也有责任,别将孩子"外判"给妈妈,一起将家庭营建为温暖的"爱之窝"。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