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場講座我邀請了家長和孩子一同參與,我問在場的小朋友有沒有儲蓄的習慣,十多位小朋友都回答沒有定期儲蓄的習慣,只有一位中二及一位小六學生答我會儲蓄「利是錢」在媽媽那裏。然後我問:「你們知道已經儲了多少呢?」兩個也搖頭,我再問媽媽知道嗎?也是搖頭。試問連儲了多少錢也不知道?又不知道何時可以提出來,又怎會有存錢的動機呢?儲蓄跟目標有很密切的關係,在座有一位中二學生說:「我要一台新的電腦。」好,他「好像」有很清晰的目標,但只是「好像」,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要換一台怎樣的電腦,價格多少又不知道,那就不算是一個儲蓄目標了。希望家長不要培養他們一張口就有,甚至未張口就有的壞習慣,要讓他們建立想要甚麼是要自己付出努力去儲錢的。
當然沒有目標也可以建立儲蓄的習慣,這一點我非常感謝嫲嫲在我小學時已協助我建立了良好的習慣,也是我第一次嘗到儲蓄原來可以那麼具體。某一天,嫲嫲買了一個「錢罌」給我,樣子不好看,圓圓的、淺棕色的,更不好的就是它的功能, 竟然是不可以拿錢出來的。嫲嫲說:「你每天也把零錢儲起來,到年卅晚就打破它算一算吧!」還有半年的時間,每一天投錢進去……年卅晚了,嚷著要嫲嫲快點打破這樣子不美麗的「存錢罐」,嫲嫲很認真的拿槌出來,把報紙鋪在地上,我懷著興奮的心情「手起槌落」,錢罌應聲破了,很多硬幣流了出來。那時興奮的心情到今天仍然記憶猶新,那種儲錢的成功感仍未忘懷。今天小朋友接觸「錢」的機會好像越來越少,我小朋友時會爭著幫嫲嫲付款,會一個一個零錢數給老闆,但今天電子貨幣的流行,運用錢的觀念更薄弱了。其實家長大可以一起與子女一起合力訂一個屬於你們及具體的儲蓄計劃呢。
理財教育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台灣及英國亦已決定在新學年納理財教育入正規教育,而台灣更會在2014年在國中基礎測試也要考理財,香港呢?在未有正規理財教育課程前,一齊好好努力與孩子學理財吧!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