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伟:再思植堂

倘若香港要发展为千万人口的超级城市,我们仍需要在本土继续植堂;而植堂一向是布道的最佳策略。植堂策略,不是只有一个模式;本港宜有不同类型的 堂会成立,方能反映城市教会可承载多元文化、族裔、与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等。北美教会提及植堂进路,有多达廿一款不同植堂模式。 植堂进路,粗分为四大取向:植堂者取向、事工取向、受众取向及母堂取向。植堂者取向是以植堂教牧、植堂核心同工、宣教士、组长、区牧或成熟信徒领袖等对于新植堂会的理 念为核心价值。当植堂领袖认定某些受众(如中学生、基层居民、知识分子等)为堂会吸纳的对象,或某类型堂会模式(如小组教会、目标导向教会、家庭为本教会等),新生堂 会的发展,基本而言,按著植堂领袖的喜好与方向作决定。此进路的成败在于植堂领袖的稳定性;而植堂教牧或信徒领袖的变动,导致堂会朝向健康或不健康的成长路。 堂会以事工取向为其植堂进路,或沿用母堂模式,或采用新兴堂会模式。北美有针对年轻一代而设的植堂模式,适切后现代文化,强调道成肉身式使命,被称为"新潮流教会" (Emerging Church)。"家庭教会"(House Church)也是近年流行的模式,因其本质简约,容易再生,如雨后春笋般扩展,植堂的空间甚大。本港宗派以"家庭教会"为植堂进 路的不多,倒是独立堂会由一位或数位从家聚开始的,也有若干堂会是这般运作。 还有的植堂进路,是以受众取向为主导,如针对少数族裔、新来港人士、内地来港学人、小贩、饮食业、性沉溺者、赌徒及其家人等。位于北角的香港圣经教会(一九九五年成立 ),发展至今,聚会人数超过四百人,以普通话为主,吸引不少学人参加。宣道会印尼信心堂(二○○五年成立),对象以印尼华侨为主;禧福协会则开展无墙教会(二○○六年 ),堂会以边青、小贩、饮食业及基层为服侍对象。笔者赞同按著受众需要,订出多元植堂模式,方能有效地让不同人等进入教会。 最后,母堂取向也是重要的取向,有些注重母子关系,有些则以殖民方式,还有是"基因移植"(Cloning),把母体的优良特质悉数转移至新生子堂。近年来,北美新兴有"一会 多点"(multi-sites)或"一会多众"(multi-congregations)的发展趋势。"一会多点"堂会的好处是母子之间有同一异象与使命,能突破场地限制而增加人数容量。透过行 政中央化,而事工分散化,资源更能有效地运用与分配,堂会能同时兼容大堂会质素及小堂会气氛,且能打破地域限制,有效接触福音对象。牧邻教会恩临堂与敬拜会均采用类似 模式发展。"一会多点"堂会需要有优秀的领导与良好的团队,才能发挥功效。 本港植堂仍有发展的空间,但不能一窝蜂只朝人多社区植堂,我们需要针对富商、文化知识分子、演艺界、体育界及服务行业等,设立不同类型堂会。植堂的关键在于堂会是否健 康成长?有否明确的布道动力及堂会领袖是否同心支持植堂计划?当这三项答案是正面的,堂会就能透过适当的属灵生养,以植堂来彰显神的救赎作为。 转载自香港教会网站每周评论。作者为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