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 Art X Biblical Exposition II"非一般灵修绘画
Kokkos Creativity Culture(KCC)创办人莫挥牧师接受本报专访,提到该中心的前身是"尚伍校瑟",宗旨仍不变,将基督教艺术普及在人的生活中,帮助信徒灵修、读经,透过教会推广,故此开班教授绘画技巧,也设工作坊帮助大家透过艺术反思信仰。
说到艺术与绘画,近年兴起灵修绘画,莫挥表示开办的"Fine Art X Biblical Exposition II"与灵修绘画有很大分别,灵修绘画通常一次过,透过一些绘画元素进入默想,那么KCC课程有何独特之处?
莫挥指出,无论有否接受艺术训练都可以来参加,"我们开办的一年制课程,著重理性,这未必按著感动随心而发,课程内容包括绘画技巧、构图、运用光暗、色彩,运用各种物料如塑胶彩、炭笔、粉彩、油彩。"
理性+信仰反省=现代视觉演绎圣经故事
课程除了绘画技巧,还培训信徒看圣经,从圣经故事解读当中的意思,深一层反思信仰,然后帮助学员创作一个故事,透过画作来现代的演绎,整个过程理性加上信仰反省, 整合出生活故事,透过视觉艺术呈现出来。
一年制的课程对象是年青人,无需拥有绘画技巧一切从零开始训练,如有信仰对了解圣经有帮助,未信耶稣的年青人透过讲解对圣经进一步了解,也可作为经典文学或人生道理学习,都有裨益,课程日后扩大至任何年龄,只要对绘画有热诚就可以。
经过一年学习,学员对圣经认识深入了,例如表达挪亚方舟并非纯粹画一只方舟,而是当自己是一个导演,从另一个角度取景,透过思考对圣经故事有重新的看法,举例:有一位学员绘画犹大出卖耶稣后,在树上吊颈自杀,那位学员用犹大第一身视觉看世界,看到自己的脚、看到外边的人用诧异的眼光看自己。
绘画过程有短讲、事后检讨吗?莫挥笑言没有,华人教会喜欢讲道理,他却享受过程之中与学员互相交流激发思想,"我们不是圣经课,是绘画创作,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既定的讲道信息。"
画作介绍#1:巴洛克画风浪子变医护
莫挥即场介绍一位中二学生创作浪子比喻故事的画,他仿效17世纪巴洛克时期荷兰画坛宗师林布兰(Rembrandt, van rijn)的《浪子回头》,但画中的浪子并非做错事回家认错,是一名医护人员,因紧守岗位很久没有回家,回到家却被兄弟视为带菌者而厌弃,父亲却拥抱著儿子。画中带出新思维新信息:现代人不被家人接纳是否单纯做错事?现代人对别人究竟嫌弃甚么?
至于画风技巧也讲究理性,背景暗淡、兄弟带著藐视的眼神,父亲穿著鲜艳的红色衫,强烈对比下显现父亲的爱和包容,突显了主题。
莫挥说:"课程里教授西洋艺术历史的进程,从巴洛克时期至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是次展出的画作属于巴洛克时期。巴洛克艺术风格画像舞台剧,有剧情、构图光线以暗淡为主、主角部分灯光明亮、动作表情夸张,以突出画中的焦点。"
画作介绍#2:耶稣进教会扫安心出行?
另一幅艺术画《安心》由莫挥本人创作, 取材自圣经故事,耶稣钉十字架后显现,多马检查耶稣的肋旁求证。
莫挥将场景转移到教堂,修女检查耶稣的安心出行,没有针卡就不准进入教堂,讽刺教会对防疫措施矫枉过正,窒碍了传福音的方便,防疫措施很强却将人拒诸千里之外,反思究竟耶稣还是防疫政策给我们平安?可幸政府近日放宽了防疫措施。
对于画中主角采用修女,莫挥强调并没有针对天主教,因修女给大众鲜明的印象,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宗教场所。
后记:自制复古相机拍出怀旧黑白照
莫挥除了开办艺术班,原来还花不少心思在摄影,自制135菲林针孔相机摄影一组,在访问中兴致勃勃地介绍制作过程。他指选用材料简单,用铝罐界成一片又一片并合成相机外壳,加上快门,菲林格等。
制作时间视乎相机体型,小型相机花十多小时,大型相机却花了40多小时。相机都能拍摄,在黑房冲晒菲林,一部复古的相机拍出怀旧的黑白相片!
是次开放日于12月24至25日在大埔太和锦石新村举行,展出作品计有:学生画作50幅、老师画作近30幅、老师制作陶瓷11件、莫挥牧师自制135菲林针孔相机摄影一组。
Kokkos Creativity Culture(KCC)除了开办" Fine Art X Biblical Exposition II"一年制系统课程,还有素描/油粉彩/塑胶彩班;儿童画班;钢琴班。详情及报名:WhatsApp 6109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