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松茂:中小型教会作茧自绑 实干定能突破重围

叶松茂:中小型教会作茧自绑 实干定能突破重围
叶松茂博士发言指出,教会人力资源的有限不影响发展,鼓励教牧同工放下教会资源不足有限而受困的心态。(图:基督日报/ 于嘉豪)
崇基神学院周年牧养研讨会第二日研讨会上,针对中小型教会在人力和财力资源有限下如何发展为主题进行研讨。

华人教会发展研究专家、《101间香港教会经验分析》作者叶松茂博士发言指出,教会人力资源的有限不影响发展,鼓励教牧同工放下教会资源不足有限而受困的心态,集中力量做好三件事——布道、建立关系以及门徒训练,教会就能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能生生不息。

叶博士指出,没有一个大教会不是从小甚至从零开始发展的,而且现时教会同工数目相比起6、70年代同一规模大小的教会的已经多出好几倍,举例以前一间200人的堂会传道同工只有一个,而现在则有3个至6个;但很多人却常感到人力资源不足,形成了心理陷阱,感觉受困其中。因此在实际上很多堂会的人力资源并非不足,真正的问题却在于心态。

永光堂经验:带学生回家冲凉培养稳固关系

他以伍山河牧师牧养永光堂的经验,以及自身带领教会植堂及发展青少年事工经验为例,引述出教会发展及人力资源倍增的方法,就是做好布道、埋身建立关系以及门徒训练。

永光堂的起点是从当时的伍山河传道进入永光小学开始,他取消了所有学生必须出席崇拜的硬性规定,又婉拒了校长要求他讲早会、领团契以及教圣经科的职责,却每日去找中五的学生谈话,又针对当时徙置区屋邨无独立地方洗澡的需要,邀请学生去他家洗澡,以此营造了与学生长时间共处的机会,与他们建立稳固关系,同时从中去教育和栽培他们,而这班学生就是永光堂的初期会友。当教会人数达至70人时,伍牧师意识到倍增领袖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实行门徒和领袖训练,并培育出教会9位平信徒教师,奠定教会牧养根基。

宣基堂:十多年汗水发展出千人教会

叶松茂:中小型教会作茧自绑 实干定能突破重围
而叶博士所在的将军澳宣基堂于13年前开始植堂至今发展到1200人的教会,当中400多人是青少年人。

叶博士认为,以工作量实际计算,只需要一个人每周抽8至10小时专门做好三件事,布道、埋身建立关系以及门徒训练,教会的人力资源就能源源不断的供给。中小型教会人数少、新人少,教会牧者传道同工应该较有空间去做布道及建立关系的工作。所以他认为"方法为其次,有心更为先",若传道人有心,会愿意花时间去布道,就算是个人谈道,即使只是到人流畅旺的地方找人谈道也能收果效。他认识的一个传道人就是每周一个傍晚在放工时候站在地铁口跟人谈话,每次总有人决志信主,而每50个决志的人中总有至少一人想参与教会。

讲到埋身建立关系,他表示必须是花时间、有心才能坚持做下去。在他教会里400个年轻人计,他带领的有130个,一部份是8年前教会同工们亲自进入区内学校宣传找回来的,在他手下又有15个青年人做组长和助导,则是他4年前开始培养出来的。所以说这些领袖不是碰巧地上帝给的,而是过去8年他亲手布道、栽培和训练出来的果子。

叶博士亦道出栽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青年组长不是一开始就齐心,拼搏帮手的,反而是不齐心,各有自己想法,不那么拼搏和投入的,所以一起做事时候很吃力,大部份是他自己做。但是当年的中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还有的任了教会执事,至今已改变不少。所以他总结门徒训练是花时间的,不是立即见效的,但是5年、8年、10年之后,就能培育出一班同心侍奉上帝的平信徒领袖,下一代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台下提问环节有人问及培育青年人常会遇到功课忙碌或家长以学业为先的妨碍,怎么开展青少年工作?叶博士回应说,他们总有很多的理由拒绝教会,比如乖的会说功课忙,基层的普遍是纪律性低,但核心仍是关顾和建立关系最为重要。他以他自己经验为例,坚持每周至少一次电话谈话,每周至少一次的相处,比如打球或游玩等。他认为他自己能做得到,相信其他人都能做得到。

相关新闻 崇基牧养研讨会—四间中小型堂会分享成长中的挣扎

2009年崇基学院神学院教牧事工部周年牧养研讨会 苏颖智•何志涤•梁永善三名牧大谈牧养新方向 经济转型 教会要走出框框回应信徒牧养需要 教牧及信徒领袖心声:教会要"少开会、多作事"

2007年崇基学院神学院教牧事工部周年牧养研讨会 "何谓牧职?"本港开展本土华人的"牧职效能"研究 邓达强牧师:城市导向教会观之下的"教牧职事" "从教牧神学角度探索华人教会处境中的教牧职事" 李宝珠牧师谈教牧职事:原则不变弹性应用 周联华:华人文化下"牧师"的"师"很重要 学者认为教会世俗化掩盖福音信仰 邓绍光、叶菁华以神学角度看"教牧职事" 周联华牧师:教牧是继续耶稣的弥赛亚的工作 第一届周年牧养研讨会2007开幕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