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双语教育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汤普森(GEROGE THOMPSON)认为双语教育会妨害母语长进的速度。但是研究双语教育的伊利沙白•皮尔(ELIZABETH PEAL)等却是意气扬扬地说双语教育能增进思想观念的发展。 新移民来到美国的儿童、青年以及成人,都面对著语言上的困难。根据一九八○年美国户口调查的统计,英语好的人,年薪一万零八十三元。英语普通的年薪九千五百九十二元。只会简单英语的年薪七千八百七十三元,完全不懂英语年薪只有六千零八十三元。 在美国的宪法上,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以英语为国语,但是,实际上是以英语为主。双语教育也就成为政府推行的政策之一。新移民来的人,学习英语也成为生活中的挑战。尤其青年人,他们英语程度的好坏,无形中对他们职业地位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见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最近,读到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哈柯达(KENJI HAKUTA)所写的一本有关双语教育的专书。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布朗(ROGER BROWN)等称此书谓:"……有最高的学术水准。……这在人类双语教育研究中,有光荣地位的一本书。" 哈柯达教授在他所写的MIRROR OF LANGUAGE《语言的反射》那书中,提到新移民人格、才能、动机、社会地位……种种变化。然后他以归纳法综合成三个阶段,今将这一模式简略分述于下: 第一个阶段:学习英语。为了求职,为了希望得到更多的薪金。在这一阶段中,大多数新移民都热心学习英语。因为语言的障碍,大部份人处在不利的状态中,在智力、才能……诸方面,自我降低了标准。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第一代的移民最容易构成这种心态。 第二个阶段:向上发展,为了竞争,为了争取社会的地位来肯定自己,在这一阶段中,有强烈的动机学习英语,冀望未来增进他们社会上的地位。下意识的避免说本国的语言。而且,本国语言成为他们向上发展的一种负担。内心渴求个人的社会地位能逐渐提高。社交生活中都以英语为主。 第三个阶段:良心醒觉,在这时期认识自己是少数民族,要向上发展社会地位要想更上一层楼,无形中有一道墙难以越过,内心就戏剧化的改变,知道自己在社会受歧视。良心醒觉,由个人的追求趋向民族主义。两种语言、英语与本国语不再发生竞争。甚至宁愿以本国语为主。 这三个阶段,如果绘制出一个图表,犹如一"抛物线"。人居住的地点可以变迁,但是文化并不容易那么变迁。因为每一种语言,实际上与历史、文化、哲学以及整个的意识形态都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美国的彼得•马勒(PETER MARLER)研究鸟类的行为。他发现麻雀的头脑有两部份:左边的范围是主持歌唱,右边的范围只是指挥一般动作。所以,有的双语教育家认为一个新移民来到美国,除了学习英语以外,不要放弃学习本国的语言,这不但无害;而且有益。 除了汤普森与彼皮尔两种相对的理论以外,德国的利奥波德(WENNER LEOPOLD),他主张双语教育应作个案研究。日本的芳明(YOSHIAKA)认为双语教育,儿童的头脑达到某种程度的成熟再开始才会成功。这四位专家站在四个不同的角度上所提出的理论,都有他们的根据。并不是凭一己的臆测杜撰的。也都有参考的价值。 美国四百五十万在学儿童中,有百分之十五点三的家庭成员不会说英语。华人新移民中不会说英语的父母大概也不少。这是值得思考、研究的一个问题。希望华人的心理学家将来也能写出一本有光荣地位的专著,在双语教育方面作深入的研究用来造福华裔。 ****** 本专栏逢二、四更新,刊载俞敬群牧师作品《和谐之歌》。 俞敬群牧师:资深牧者,著名的华裔作家,于纽约曼哈顿牧会50多年;曾七次荣登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他一生出版过十一本书籍,其中《和谐之歌》为最满意作品,该书被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收录。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