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尼系數的限制及香港的貧窮問題(下)

堅尼系數的限制及香港的貧窮問題(下)
堅尼系數的限制及香港的貧窮問題(下)

其實堅尼系數,跟其他指數一樣,有它的功能, 也有它自身的限制。它的功能大家都說得很多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限制:

堅尼系數以家庭收入為單位,過去香港的核心家庭人數不斷縮小(由十年前的平均3.3人一個家庭到現在的3.0人一個家庭),對堅尼系數產生很多的扭曲效應。即是說,以往沒有收入的老年父母跟收入支柱的子女同住,只算為一個有收入的家庭。現在很多年輕或中年父母家庭都搬出老年父母的家,留下老人家自己成為一個沒有收入的家庭,在收入結構沒有減少的情況下,這個現象已經「創造」了大量沒有收入的家庭,大大提升了堅尼系數。 政府對市民的生活補貼沒有計算在內。例如一個住在公共屋村的家庭,大量節省了租住私人樓宇或供樓的支出,彌補了跟高收入家庭的差距。此外公共醫療補貼,稅收結構等等都影響了堅尼系數的反映能力。 從實際經驗來說,香港最高堅尼系數是2006年的0.533,大家憑生活經驗覺得,是2006年還是今天的貧富懸殊問題嚴重?不是這兩年才開始多了人說出「M型」社會的趨勢?如果今天貧富懸殊問題比2006年嚴重,為什麼堅尼系數反而「降低」到0.434?

曾淵滄博士在2007年的文章中道出了一個問題,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當年,為了1997年回歸的不明朗因素,大量港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移民加拿大,加拿大就是一個堅尼系數比較低的地方(1998年系數為0.331),但是,多數香港移民最終還是選擇回流,放棄這個堅尼系數比較低的地方,這說明了什麼?」 我想大家認真思考一下:其實貧富懸殊有什麼問題?

若果可以選擇,你情願高堅尼系數,即由一個家庭擁有全社會的大部份收入(例如每月HK$1,000,000,000,然後其他人「相對地」擁有低收入,例如每月HK$30,000(留意「相對地」這個字眼),還是情願堅尼系數為0.000,即每個家庭收入絕對地平均,而其家庭收入為每月HK$5,000?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選擇做一個每月HK$30,000收入的「窮」家庭,而不做一個每月HK$5,000的低堅尼系數家庭,對嗎?

所以問題不在高收入家庭的高收入,而在低收入家庭的貧窮。不是貧富懸殊的問題,而是貧窮問題。這就解釋了為什麼2006年香港的堅尼系數是歷史高位,但似乎今日的「貧富懸殊」問題更嚴重。因為當年經濟從2003年沙士風暴中恢復過來,低收入家庭還可以掙到錢,貧富有大差距,但是低收入家庭還是過可以接受的生活。今天的堅尼系數比2006年低,可能貧富的差距不及2006年,但是低收入家庭或沒有收入的綜援家庭過得比2006年苦,這個現象才是問題所在。

所以問題所在,不是貧富懸殊的問題,而是貧窮問題。

(六感教學總會(亞洲)主席及全人發展協會主席林國華)

相關文章 堅尼系數的限制及香港的貧窮問題(上)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