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青
作品:《众子的欢歌》
作者:路得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50x70 cm
灵感经文:
我要赞美耶和华,
要用角声赞美他,
鼓瑟弹琴赞美他!
击鼓跳舞赞美他!
用丝弦的乐器和箫的声音赞美他!
用大响的钹赞美他!
用高声的钹赞美他!
(诗篇 150:3-5)
── 在最寻常处,涌出最永恒的赞歌
10月5日,日本东京的"祝福亚洲"基督徒艺术展圆满结束。来自亚洲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艺术家与观众齐聚一堂,彼此分享作品与生命的见证。我带著一幅名为《众子的欢歌》的油画,参与这次为期一周的展出。
这幅画看似色彩热烈、笔触自由,但灵感却来自生活中最平凡的一幕:一碟蒸熟的盐花生。
今年5月,我从重庆启程,来到浙江短暂居住。与我同住的是一位70多岁的韩姊妹。她一生阅历丰富,信仰坚定,待人温柔而有爱心。她常常在厨房里默默服事,用双手预备丰盛的餐食喂养大家。
她最拿手的,就是那一道蒸盐花生。乍看很简单,跟普通的水煮花生没有区别,实则区别很大。普通的水煮花生是直接用盐水加香料煮熟;而韩姐姐的蒸盐花生,是首先用盐和其他香料冷水浸泡24小时,再用蒸锅蒸熟,更好的锁住了花生的营养,防止了蛋白质在高温水煮的过程中大量流失,其味道鲜香浓郁,独具特色。每一次端上桌,都备受青睐。每每想起其工序的独具爱心,总能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神的恩典。
有一天,我边阅读、边品尝这份带著心意的小食,目光忽然落在桌上堆积如山的花生壳上。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那平凡无奇的花生,却好似聚成了一座小山,在静默中诉说著某种更深的意义。心中立刻浮现出诗篇29:1的经文:
"神的众子啊,你们要将荣耀、能力归给耶和华,归给耶和华!"
我惊觉,最普通的食材,也能因圣灵的光照而成为属天的记号。那一刻,花生不再只是花生,而是"众子"的象征:一颗颗花生,体积虽小,却共同聚集,彼此成全,一同发出赞美。
于是,我开始以此花生构思画作。
在画布上,花生不再只是褐色,而是被赋予了鲜明而热烈的色彩:红、紫、橙交相辉映,正如神儿女的多样性,各自独特,却同属一体。黑色线条交织其中,如生命的张力与挣扎,却最终归于基督的荣耀。
这幅作品,宛如一首用色彩谱写的诗篇——每一颗花生,都是一个生命的隐喻。它们虽然微小、坚韧、谦卑,却因聚集而产生共鸣,如同合唱团的和声。
因此,我将它命名为《众子的欢歌》,呼应诗篇148篇3–5节:
「日头月亮,你们要赞美他!放光的星宿,你们都要赞美他!
天上的天,你们要赞美他!天上的水,你们都要赞美他!
愿这一切都赞美耶和华的名!因他一吩咐便都造成。」
天地万物都在歌唱,连最寻常的花生也能成为敬拜的器皿。
在东京展览的现场,观者一个个安静伫立在画前。有人沉思,有人微笑,也有人眼里闪烁泪光。
我盼望他们透过这幅画,看见的不只是色彩与形状,而是神的众子合而为一的荣美景象:那是一场没有止息的赞歌,是万物齐声的呼应——将一切荣耀、能力都归给耶和华。
正如这次"祝福亚洲"艺术展,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的儿女在东京聚集,带著各自的文化、艺术与生命见证,却在基督里同心合一。我看见了众子们一同歌唱、舞蹈、祝福的盛景。这是一个"属灵的筵席",为生命的更新、为群体的合一而高声赞美。
《众子的欢歌》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视觉的诗篇。它见证了:当圣灵触摸我们的心时,日常最微小的事物都能被翻转,成为永恒的赞歌。
每一颗花生,就像我们的生命:外表卑微、甚至不起眼,但因著在群体中合一,就能发出响亮的乐音,与天地万物一同敬拜。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愿这幅画提醒我们:敬拜不仅在殿堂里,也在餐桌旁;不仅在诗篇里,也在日常中。万物都在歌唱,连最寻常的花生,也能成为众子合唱的见证。
专栏作者杨青,63年出生四川,13年受洗归主,23全职义工服侍分堂,做过医生、IT高管、记者、北漂、海漂;从事多个行业,非遗传承人,艺术工作为主。2016年开始以艺术培训教育为主,2000年疫情后开始探索学习艺术疗愈,目前艺术疗愈+美育教育,未来希望以圣经为根基的艺术疗愈服务到各类需要的人群!
【当代艺粹】专栏由《基督日报》与"香港艺术动力"合作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