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哈玛斯为首的武装组织袭击以色列杀害及俘虏人质,双方冲突越演越烈。近一年多加沙更承受著无休止的轰炸、流离失所、饥饿与封锁,导致不少国际援助单位与国际法律学者,将以色列的反击行动视为种族灭绝。
然而全球大多基督徒群体、特别是福音派与华人教会对于这样的困境依然被动、沉默,甚至缺席。中华福音神学院资深老师周学信教授指这种被动"并非偶然",乃受美国福音派千禧神学观及华人教会的独特背景等影响。
教会的两难
他指出,美国的福音派教会深受"基督教锡安主义"影响,这一神学认为现代以色列的存在是上帝对亚伯拉罕应许的实现及"基督再临"的预言前提,因而将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视为救赎历史中的一部分,甚至连加沙的人道灾难都诠释为预言实现。
在此背景下,谴责以色列的行为被视为"属灵的不忠",加上与亲以色列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结盟,福音派教会因此更加不愿发声。
但与此沉默鲜明对比的是,教会对俄乌战争的迅速回应,显出教会"选择性介入"——巴勒斯坦的基督徒因恐惧报复而保持沉默,而在该地工作的福音派差会则担心影响签证或入境许可。
华人教会的独特背景
华人教会在此问题上亦沉默。周教授指出,许多华人教会受到"支持以色列"和"为耶路撒冷求平安"等影响,高举以色列在"末世"中的地位,这种"亲以色列、末世导向的圣经诠释"深入华人教会的信仰体系,造成对巴勒斯坦人的苦难闭口无言。
在台湾、香港与海外华人网络中,一些教会亦有穆宣禾场,但教会的宣教焦点多限于个人得救,较少关注结构性不义,加上政治上的谨慎、亲以色列神学的进入,更使华人基督徒视视角固化,巴勒斯坦基督徒的声音被忽视。
"我们的沉默不是策略,而是罪"
作为台湾神学院的教授,周学信特别呼吁台湾督徒善用民主社会、宗教自由等优势发声:"『我们不谈政治』的说法早已失去说服力——加沙已经不是政治议题,而是人道与神学的危机。"
他提出台湾信徒能透过各种方式去关心和发声,例如公开声明、守夜祷告、倡议行动,表达对在台阿拉伯社群的关怀等,亦能透过捐款、物资援助或参与国际人道计划实际支援难民,"我们需要表明自己并非冷漠的旁观者。若只传基督却不为受压迫者站立,就是背叛福音。"
他又写道:"我们的神学必须超越属灵安逸,面对结构性罪恶;我们的使命必须将福音与公义结合。"
他表示教会仍能找回"道德声音",呼吁不要再犹疑:"我们的沉默不是策略,而是罪。是时候为冷漠悔改,超越恐惧,忠心与基督同行——祂不仅在我们的圣所,也在加沙的瓦砾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