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城暢談基督徒生命氣息與中國氣候 盼成為有道德、靈性和人格的民族 編輯室 2009年7月4日星期六 下午12:06 作為一位時事評論員、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長、一名海外華人基督徒,梁燕城博士是怎樣看「中國的政治氣候」呢?過去十多年來梁博士多次到訪中國,不單頻頻寫建議書,與政府高層對話,探討人權法治的發展,還參與到救災、扶貧、教育等工作。 6月27日,梁燕城受列治文城北宣道會弟兄會之邀,在基督徒生命氣息系列之「中國氣候」講座中,分享他過去十多年來欣見中國的改變。自言從前十分「反共」的他,常參與遊行示威。但在信主後,被神的愛徹底改變,他省察到在外面不斷罵政府是不能令13億人得安慰,也不能救人的靈魂。 唯有基督的愛才能醫治受傷的靈魂 九十年代正值中國經濟起飛,但人因為錢而暴露的貪婪、醜惡更表露無遺。梁燕城深切知道,要救中國先要救她的文化和她的靈魂。回顧中國的近代史,有著很多的戰爭和壓迫,「中國是個受傷太深的民族,只有耶穌基督才能醫治她,因為祂自己受了極大的苦難,並且彰顯死而復活的大能。因著基督的愛,過往的傷痕可以成為新的力量。」梁燕城說。 神向他發出挑戰,能否學習基督一樣犧牲自己、用無條件的愛來愛這個國家、這個政府呢?受到神的感動,梁博士甘願放棄優厚的薪酬而開始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的工作,盼望藉著基督的愛使這個民族得到醫治。果然,經過了多年來的努力,他看到了中國一步一步的轉變。其中令人振奮的是,中共看到基督徒無條件的愛,對基督教的政策逐漸放寬。 從宗教對立到尊重信仰 一向以來,中共對宗教都抱著一種謹慎的態度,因擔心宗教會凝聚群眾,成為推翻政府的力量,如東歐的崩潰就是由教會呼籲而起的。於是政府在全國各著名的大學設立基督教研究所,希望研究基督教以作提防,同時也與外國的教會作交流。 當這些研究生和外國神學院聯絡時,他們接觸到的基督徒和教會都有很好的印象,因而重建了基督教在中國的形象。近年來,中國的學術更趨自由,在大學課堂上可以毫不避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教會也享有更多的自由。 「中國的改變很大,雖然表面好像沒有什麼轉變,但其實裡面的理念變了很多。過去政府對宗教是非常擔心,把它看為是人民鴉片。但是,這些年來更多的研究基督教和與基督徒接觸後,發現基督徒是為社會帶來和諧,而不是造成混亂的。於是政府開始把宗教『正常化』而不是當作對立的對象,也尊重基督徒的工作。」 有信心宗教放寬一定會來臨 梁博士相信國內宗教放寬一定會來臨,這就是他所看的「中國氣候」。他表示,相信政府將放寬家庭教會,讓它們獨立登記,與三自教會成為中國多元性的基督教;而且將來基督徒也能公開傳福音,在公眾地方舉辦宗教活動,說不定有一天能在天安門舉辦佈道大會呢。 「中國對宗教自由的放寬是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的,雖然不可能現在全部都實現,但這是一個進程,我很感謝神在這十多年中讓我參與這個過程。」 最後他表示,作為一個中國人和基督徒,首先要尊重中國文化,因為有了尊重才有對話,有了愛的行動才能把福音傳開。「西方的力量在於基督教的民主精神,隨著中國逐漸開放,加上經濟的實力,將來對世界的影響力是不可思議的,但關鍵是要建立有道德、靈性和人格的民族,盼望我們盡最大的努力。」他總結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