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中鳴牧師1984年畢業於加拿大中央浸信會神學院,1985年畢業於加拿大滑鐵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多倫多牧會四年。他回憶當時自己充滿理想,躊躇滿志。不料突患怪病,血小板大降,醫生束手無策。絕望中他每日起床埋怨為何此事臨在自己身上:「Why me? Why not him? 」但一天他清楚聽見神聲音:「一日我如取你性命,你一無所有」他幡然醒悟:「事奉不是建立自己的王國,表面事奉,內裡是為了自己。」於是破除了這種心態,單單為神而事奉。
吉中鳴牧師成長於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是牧師,他自然就帶著「PK仔」(Pastor’s Kid)身份。但由於性格反叛,對信仰充滿抗拒。每逢主日聽道時他就畫畫,對父親亢長的講道毫不在意,唯獨在詩班獻唱時感受到心靈的觸動。
18歲赴加拿大追夢,夢想成為音樂家,曾被鋼琴老師勸阻,不料意外開啟音樂之路。他每日風雨不改苦練八小時,一年內考取鋼琴十級。練琴艱苦,他一面練習音階一面流淚,不知覺中竟從枯燥的音階鍛鍊出敬拜的靈感,在讚美中與神相遇。
「從四人到萬人」累積無數場敬拜聚會與訓練
吉牧師在牧會中發現自己並非傳統牧會者,卻對用敬拜讚美傳福音產生深深的負擔。在神學院講道學老師的一句話他無法忘懷——要能將第一世紀的真理,用21世紀的方式包裝演繹出來。當時教會尚未有敬拜讚美文化,他毅然離開教會做音樂佈道。他曾在加入多倫多一間電台做中文音樂節目,1986年離開教會工作,在加拿大成立以廣播及電視傳福音的「恩雨之聲」。
他認為領袖要敢於做大事,教會不能故步自封,一成不變,並要跟著時代和文化不斷創新,他說:「教會領袖應充滿理想,要挑戰弟兄姊妹作更大的夢而不是安份守己。」
帶著大夢想,他92年回港加入ACM敬拜事工,曾任ACM總幹事,積極投入音樂創作,推動香港的敬拜讚美事工發展,舉辦了數以百計的敬拜讚美、司琴與敬拜事奉培訓。回頭看時起初只有4個人,他帶領敬拜隊進入各學校佈道,台上帶領拜,台下做苦力,事事親力親為:「領導要謙卑,做領導的是僕人,神會讓你興旺。」神大大祝福事工,事工經歷「爆炸期」,小至十多人聚會、大至萬人聚會,幾十年來事奉北美、東南亞、美洲及澳紐等地無數觀眾。
吉牧師事奉的座右銘是「進入文化,亦要有超然文化」。2001年他創立了媒體綠洲 (MMO)推動現代敬拜音樂,積極參與並推動使用舞台為佈道平台。於2009年,吉牧師修畢並獲頒美國柏祺大學教牧學博士學位 (D. Min) 。
從叛逆琴童到敬拜先鋒,從電台到萬人會場,吉中鳴以音樂為橋,連結信仰與時代。(圖:MMO)
異象傳承 為明日培養新一代領袖
「民無異象就放肆。今天教會太理性,不斷開會,但無明確目標和果效。 」面對教會青黃不接的危機,吉中鳴疾呼要培養下一代接棒:「果實很重要,要開花結果傳下一代。許多教會平均年齡60歲,香港一間教會一年為會友舉行了23場喪禮:我們的下一代在哪裡?」
他強調領袖需培育有異象的接班人,提醒:「教會不該只訓練人『生存』,而要幫助人『活出使命』。」他鼓勵作領袖的打破「一腳踢」的模式,要學會分配工作,並為新一代保留空間讓他們做新事。領導者要學習委任、同行,讓年輕一代在實踐中成聖。
從叛逆琴童到敬拜先鋒,從電台到萬人會場,吉中鳴以音樂為橋,連結信仰與時代。他始終對敬拜讚美事奉充滿熱情。正如他鍾愛的詩歌《恩雨大降》所唱:Showers of Blessing,他相信——只要教會敢於打破傳統框架,擁抱神的更新,恩雨必會滋養每個世代的靈魂。
吉中鳴牧師簡介
吉中鳴牧師1984年畢業於加拿大中央浸信會神學院,1985年畢業於加拿大滑鐵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多倫多牧會四年。1986年在加拿大成立以廣播及電視傳福音的「恩雨之聲」。1992年回香港,曾任ACM總幹事,積極投入音樂創作,推動香港的敬拜讚美事工發展,舉辦了數以百計的敬拜讚美、司琴與敬拜事奉培訓。2001年成立媒體綠洲 (MMO),積極參與並推動使用舞台為佈道平台。於2009年,吉牧師修畢並獲頒美國柏祺大學教牧學博士學位 (D. Min) 。
吉牧師經常應邀於教會崇拜聚會中講道,並主講音樂事工、司琴及歌唱的聚會及培訓,足跡遍及中國內地多個省分、東南亞、美洲及澳紐等地。他更擁有近三十年司琴的經驗,學生數以千計。目前已出版的作品已超過二百多首,其中詩歌《祢是王》、《祢是彌賽亞》、《天地讚美》等膾灸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