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转化学院陈敏斯教授:FXC值得香港教会参考
城市转化学院院长陈敏斯教授介绍了"新鲜形态教会"(Fresh Expressions of Church, FXC)。她指FXC并非泛指所有新形态教会,而是其子集,更强调与当代文化的紧密联系,而目标群体是那些从未接触过基督教信仰,或对传统教会模式感到格格不入的人群:"它代表著一种与传统教会不同的生命力,一种更贴近 当代文化的表达方式。"
回溯FXC的历史,它源自英国教会在90年代末对"离堂会"现象的深入反思。当时英国教会对离堂会的现象态度积极:"2018年栢棋作了一个离堂会报告,当时候大部份香港教会认为信徒不来教会是因为他们『不乖』,是不好的基督徒,是不合格的基督徒。但英国教会的反应截然不同,他们的教会非常积极地回应这个离堂会报告。反而,圣公会和其他教派就做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是为了了解在离开教会的人当中实践神学。他们想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多人不去教会。"这项研究催生了"造就使命的教会报告"(Mission-shaped Church Report),里面提出了"新鲜形态"的概念,并阐述了其神学基础和实践原则。这份报告探讨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离开教会的原因,促使教会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
不强调把人带到教会 没有人需要"正襟危坐"
一般教会都会以外展活动接触人群,而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他们带回教会,这正是最难的地方。而FXC打破这种惯例,不强调把人带到教会,而是在外展的所在地建立了群体,就留在那里建立教会。陈教授播放了一段英国圣公会"凌乱教会"(Messy Church)的介绍影片作为FXC的典型案例。"Messy Church最开始是怎么样的?就是有一群妈妈们,英国不像香港有菲佣,孩子都要自己照顾。这些热心的基督徒就发现当大家在操场看孩子时就是他们最多聊天、讨论人生、抱怨生活的时间。就是她们约在一起,慢慢地把信仰元素讲进去。但是要带她们回教会有方面面的难处,于是她们把游乐场、公园或这些妈妈经常去的郊外地方成为敬拜的场所。"
影片中,Messy Church有大量手作、实验、运动、故事分享等轻松及多元化的活动,让到访者在愉快氛围中体验信仰,并建立社群连结。陈教授说道:"Messy Church的核心就是让信仰融入生活,它打破了传统教会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感受到信仰的喜乐和温暖。"Messy Church的成功因素包括灵活的组织架构、去中心化的运作模式以及对家庭友善的环境,使其更容易吸引未信者特别是年轻家庭,"在Messy Church,没有人需要正襟危坐,也没有繁琐的仪式,大家可以自由地参与各种活动,在互动中体验信仰。"
FXC以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例如公园、游乐场、咖啡厅、餐厅、健身房、理发店等非传统的聚会场所建立教会,因此更能融入社群,贴近人们的生活。她强调FXC的背后有持续的门徒训练,让参与者在信仰上扎根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能够自我牧养和繁殖的教会群体。
FXC并非要取代传统教会,而是要成为整体教会的一部分
针对FXC是否符合传统的教会定义的质疑,陈教授阐述了FXC的四个重要元素,并将其与尼西亚信经的教会观联系起来:合一性 (One)、圣洁性 (Holy)、大公性 (Catholic) 以及使徒性 (Apostolic)。她强调FXC并非要取代传统教会,而是要成为整体教会的一部分,与传统教会互补,共同完成大使命。FXC以传福音为核心目标,并非单纯地因不满传统教会而另起炉灶,而是为了接触那些被传统教会模式所忽略的人群。
与传统植堂模式不同,FXC更像创业:"传统植堂就像开设分店,复制母堂的模式;而FXC则更像创业,根据当地的情况,发展出独特的模式。"传统植堂多由母堂提供资源和模式,复制母堂的运作方式;而FXC则强调本土化,根据不同社群的文化和需求,发展出独特的表达方式。随著发展FXC会逐渐与母堂产生差异,最终形成独特的样貌,更有效地融入当地社群。"FXC的灵活性更高,更能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环境。"她表示FXC在吸引年轻人和贫困群体方面成效显著,其中60%的参与者此前从未去过教会。由此FXC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加信徒数量,更在于激发教会的想像力,以更多元的方式诠释和传播福音,使福音更具时代性。"FXC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植堂模式,更是一种新的宣教思维。" 陈教授强调。
她以香港普通话群体的例子说明,FXC的关键在于进入所要服侍的群体的文化,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价值观,而非要求他们融入现有教会,这是启动FXC的第一步:"不要试图把他们改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要尝试理解他们,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传达福音的资讯。"
陈教授总结道,FXC并非要取代传统教会,而是与之互补,共同应对时代的挑战,她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她提醒教会需要不断更新和转型:"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她鼓励教会领袖和信徒积极探索FXC,拥抱新的思维,以更鲜活的方式触及更多的人。"教会的未来,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拥抱变革。"
《UNBOX 19》作者王纬彬博士:教会3.0与差传教会新思维
本身为建筑师的《UNBOX 19》作者王纬彬博士专门研究教会空间。他将FXC视为"教会3.0"的升级版:教会1.0是初期教会模式,2.0是大型教会模式,而教会3.0是混合教会——关系性的、简单的、有感染力的和流动的教会模式。教会一直强调要建立大型教会,并将人带到教会空间里。但疫情帮助人看到世界的状况,不再局限于专注教内的内部,人们走出教会,将教会带到人群中。"教会不再开很多会,不再复杂,不再是关于我的建筑物,而是关于人们的需要;更开阔,更多使用资讯科技。"
宣教上亦有1.0是人人都传福音、2.0是派出专业宣教士时代去福音未达之地传福音,而今天3.0时代除了实体传福音外,人人都能透过网络媒体去传播福音讯息,因此教会需要走出框框迎战3.0。他举有四万会众的超大型教会牧师陈恩藩在A Letter to Church一书中写道,他鼓励会众不要待在教会多于5年,只安舒在每星期反复返教会,要将会众差出去。又举Alan Hirsch的观点指,疫情让人有"流散"的契机,让教会重整使命,更有效地活出神给我们的差遣。 教会需要重拾宣教的使命 (missio dei),教会须打破事工、奉献等留在堂会的传统的思维成为"差传教会"(Sending Church)。差传教会的概念是教会不是让信徒留在堂会中,而是要帮助每位信徒寻找自己的召命 (calling),让每位信徒都成为宣教士,打破教会四堵墙,让信徒到不同领域或成为使命小组、使命营商实践使命,进一步成为使命的群体、信仰群体,而最后融合到原初的差传教会中。
Q&A热烈讨论教会新模式
在Q&A环节中,讲者和与会者分享了香港教会实践FXC的经验和挑战,并就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与会者担心FXC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偏离正统教义,或者缺乏成熟的牧养机制。讲员回应:FXC需要有清晰的神学基础和门徒训练计划,并与母堂或其他成熟的教会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和监督,确保其在教义和实践上与普世教会保持一致。同时,FXC也需要培养自身的领袖,建立健全的牧养体系。
有与会者提问,FXC强调深入社群之时如何避免成为孤立的群体。讲员回应FXC需要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重"回母堂"——与母堂保持连结,汲取属灵养分,并将新的活力带回母堂,促进母堂的更新和转型。教会需要在差派和聚集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保持整体的健康发展,避免顾此失彼。
亦有与会者指出,FXC的发展需要教会投入人力、物力以及属灵的支持,这对资源有限的教会来说是一个挑战。讲员们回应指教会需要重新思考资源的运用,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FXC的发展中,并积极探索新的筹款模式和资源分享机制。此外建立FXC之间的网路,互相支援和分享经验,也是相当重要。
"教会新鲜形态"分组主题中讲员们认为,FXC作为一种新兴的植堂模式,为香港教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虽然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著教会不断探索和实践,FXC有望成为香港教会在变革中寻求生机的重要途径。
(文:Hermas Wang, Sharon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