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经会三]嘉信博士:坚持到底 永不言弃 !](/media/cache/img/0/64/6413sw_823w_486h_1x_1y.jpg)
他引入英国首相邱吉尔常说一句说话"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带入主题。二战时,全世界快要被德军或日军吞噬。看见亚洲和欧洲很多国家战败的情况,邱吉尔作为领袖坚持说"永不放弃"。
但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说这句话。例如在《加拉太书》中彼得和保罗应否继续争执下去,说对方错的人有时候追求的东西是错的,目标是对的,手法是错的。在这时候,人需要听的不是"永不言放弃",而是应该要听"回头"。
有人可能处于挣扎中:婚前性行为、婚外情或心中有恨,上帝肯定不会叫这人坚持到底。但人做的事情方向和原则都没有错的时候,邱吉尔的话"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是极其重要的。圣经说:坚持到底的就必得救。叫人要像好军人一样忍受苦难。《启示录》二、三章提过坚持到底的人,得胜的人就必得救。"人要坚守自己的盼望,就在基督里有份。保罗在末后的日子说自己的多少仗打过,相比底马却被世界引诱离开了。所以换句话,当目标正确的时候坚持到底的做法是圣经不断强调的。" 然而,叫人坚持到底就代表背后有挣扎;如果一切都是顺利的话,没有人会叫人坚持下去;如果身边每个人都很合作,又看见上帝的恩典,是不会叫人坚持的人。正因为如此在堕落、罪的世界里,复兴的运动就播下失败的种子。当子民的话,要活出一个圣洁的生命是不受欢迎的,若要复兴的话,信徒必要付上代价。虽然信徒被吸引来到,但扎根不太好的人对主没有很强的委身。这让复兴变得表面,最终就被消灭。相反,信徒遇上逼迫的时候,复兴运动会更加有效果。 在第三世界探望信徒的时候,当地信徒说他们会为到加拿大和北美的人祈祷,因为他们的生活太容易了。当要说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话,即是背后假设了有痛苦、有困难、有逼迫的情况。当困难的时间临到,合符圣经心意的人永远都不能放弃。
我们坚持,但也需要有现实的眼光。所以在圣经中看尼希米如何看反对的声音。 永远都不能得到百分百的支持和合作
《尼希米记》第二章二十节提到他们在耶路撒冷里不能有任何持份。第三章提到人的是的确在历史上有持份者。他们都盟约的确在耶路撒冷里面。那里记载的人名可能是尼希米上报给王的人名。至少,我们可看见尼希米是有系统的人,他记录所有人作出的奉献,并将所有参与的人按照宗族记录下来。
故事开始,以斯拉说这些大祭司都是"落手落脚做事"的。在整件事的合作上,我们可见是十分成功的。建城墙计划分了四十段,每一段都有负责的团队。往往负责团队在自己住的附近建造城墙。第二十八节,有团队得知后,便立刻割据自己的部份修造。第三十二节,他们走了一个大圈回到城门。名单上,有些团队是住在外面的犹太人,他们不是住在耶路撒冷的人。那里虽不是他们住的地方,他们仍远道而来参与被指派的工作。第十二节看到女人也参与工作。
事情中无可避免地有负面的声音出现。第五节,提哥亚人不愿在尼希米的带领底下工作。他们可能是为了顾面子而不是懒惰。很多时候最不合作的人是因为深层的骄傲而不合作。他们不是耶路撒冷的人,不明白为何要听从尼希米,让他拿王的权力就指派外人。
嘉信博士指出,人不需等到百分百的支持才为上帝工作,也不要等到全教会的人都支持才去为上帝作工,也不需等到全部都支持你才去负责差传的工作。不要为了等百分百支持才去做应做的事。事实上,如果人不理会最后谁出名的话,其实是做很多事的。人为了要出名,其实就是骄傲。第三章第五节与廿七节中,提哥亚人参与了建造两段的城墙。所以有人不肯建造,有其他人会做更多。这情况在教会常发生,有人不肯做,自然会有其他人更努力工作。重点是,人是不会得到百分百的合作,仍要坚持不放弃。 预期有人会冷嘲热讽
在第四章第一至五节中,参巴拉在游行中说出冷嘲热讽的说话,他说犹太人做的事很可笑。参巴拉明显是低估了这工程,多比雅更与他同声同气,看不起他们修造的城墙。事实上从考古学上,城墙是有九尺阔的。
这样事情让尼希米再一次祈祷,因他们被蔑视了。这是否基督徒应祈的祷呢?答案是"是"。有人会说尼希米不易怒,不是缺乏爱心。我们有时要在道德的事上坚持立场。主让小孩去到祂面前,主对破碎的人有怜悯。主在马太福音用极其严重的口吻去批评法利赛人,说他们是毒蛇的后嗣。但耶稣最后被钉的时候仍说: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在登山宝训最后又说,你们在我面前离开我吧,我不认识你们这群毒蛇的后嗣。 人的忿怒很容易让人败坏,有时候开始是道德的忿怒,后来变成傲慢。一开始面对邪恶的时候我们是易怒的,但后来慢慢就变成为自己的立场作辩论。面对邪恶我们不易怒的时候就代表属灵上的漠视。尼希米为保存领袖们士气,他重提"谁是老板"。他也向上帝祈求公义。
世界上很多地方,福音的敌人往往就是冷嘲热讽。不信上帝的人会取笑基督徒。 今天仍有更大的事情要关注。世界很多地方,包括香港对"容忍"这个词语的定义有改变。旧的定义是"我可能不喜欢你所说的话,而我会为了争取你能说话的权利去牺牲"。这是一个容忍高的人。"包容"即是拒绝用权势去逼对方认同你的观点,让社会上的人持一个不一样的立场而不需觉得受逼迫。但新的"包容观"是:在某场合说出敌对的意见就是不包容。
有人说"任何信仰都是好的,最终都是通向上帝那里",但如果提出"上帝只有一个"和"只有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这就变成"不包容"了。虽没有禁止别人说,虽然没逼迫别人认同你的观点,只有不认同,这就成了"不包容"。极端的情况是社会上制造压力,让人不敢说出"信上帝是通向上帝的唯一道路",他们说你不容忍他们,但其实是他们不容忍。 所以世界上,其中一个迫切都问题是同性性行为。当然这不单是对与错的问题,对基督徒来说同性恋是错。在西方很多国家若说同性恋性行为是错的话会受罚,会经历法律上的逼压。基督徒持守在价值中就会被说成不包容了。
遇上冲突的时候,不要在别人的压力面前倒下了,我们不要怕别人的威吓。登山宝训中,耶稣说:为义受迫逼的人有福了。这些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所以永远都不要放弃。 面对直接又危险的反对
第六至九节提到,有人想伤害他。尼希米祈祷,信靠上帝。第十至十五节的时候,情况愈来愈复杂,当时人很累,担擡的人已疲累。敌方在晚间鬼祟地攻击,他们又打小报告说要阻挡他们,更有靠近敌人对犹太人十次叫他们回去。
第十四至十五节,尼希米的行动直接回应他面对的威胁。他提醒每人都要信靠上帝。第十六至廿三节,情况十分恶劣,一半的人做防守,一半的人要拿好武器。即使做工担擡的人都随身带配剑。而领袖们更想办法让人平安。 今天我们不能够用这方法保卫自己。今天上帝的子民的环境是教会,而教会不应手拿兵器、用武力去保卫自己。旧约和新约中经常看见暴力的逼迫。有统计显示在过去廿五年,差不多有二百万信徒在苏丹殉道,印尼也有不少。门徒受逼迫的事情,我们不应觉惊奇。他有很大的信念是:基督徒不应被这些事情吓怕。 《使徒行传》五章四十一节,彼得和一众使徒因基督名被打。但他们是满有喜乐的,他们自觉光荣。试想像自己是彼得和使徒,他们明白受逼迫是照著主的应许。五旬节的时候,圣灵临下,有上千的人信主。这是圣灵大大的工作,不单五千男人信徒,还有女人和小孩,各家各户都学习圣经,有更多人学习使徒的教导。 上帝的大能在彼得身上显出。这是成长困难,是一件好事。每一次被嘲讽被取笑,我们要说"感谢主":"我们因祂的名受苦而喜乐,虽然这不会令受的苦变得容易。"嘉信博士认识殉道者的家庭,若基督徒的想法是这样的时候,因这样的信徒是把自己处在基督里,明白在这世界会经历直接的危险和各方面的压逼。因著基督的名他们作为信徒,是永永远远都不会放弃。 祷告
他最后领大家祷告祷告:"感谢主让我们有智慧去行现在当行的道路,也坚持走下去,当对福音威胁的时候,让我们忠于福音,天父求祢赐给我们能坚守恩典,因著基督的缘故,赐恩典给我们,让我们将起初的盼望持守到底。奉主耶稣的主。阿门。"
(本报推出港九培灵研经大会专题,每日即时更新,与信徒一起回顾每堂讲道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