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轉型難挽離堂者 學者促棄「目標導向」思維

教會轉型難挽離堂者 學者促棄「目標導向」思維
上左至下:鄧紹光博士、關瑞文博士、王琼澧博士、江雋林先生。(圖:栽種和平視頻擷圖)
近年香港教會出現信徒「離堂」的現象,不少人曾返堂會,後來中斷沒有再回到教會,用其他方式信仰。針對這種現象, 栽種和平於1月17日舉辦「說好教會故事——從留堂者與離堂者出發」線上活動,幾位講員一起討論如何理解離堂者、留當者不同的聲音和張力,並嘗試為教會牧養帶來經驗及神學性思考。

「栽種和平」是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與施達基金會共同籌劃的計劃,旨在推動基督徒及社會大眾認識建設和平(peacebuilding)的理念,縫補分歧與撕裂,帶來社會轉化與更新。

教會負面看離堂信徒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高級講師王琼澧博士提到信徒離開堂會的情況時表示,教會對離堂的信徒有一種負面的思想。他們可能不再追求長進或對教會不夠投入,因為信徒應該對自己的教會有承擔。這種看法並不少見,然而實際上,即使那些看似對教會非常投入的信徒,在彼此互動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些經常參加教會活動的信徒,雖然習慣了教會生活,但在屬靈討論中卻可能有獨特的反應。

他強調,有些信徒因為對信仰有強烈的追求,但發現教會未能滿足他們的期望,所以才選擇離開:「年輕人不是鐵板一塊,他們有多種行為模式來回應所處的環境,這種邏輯也適用於教會。因此所謂的『投入』應該考慮是哪種投入,而不回教會的信徒又是以哪種方式回應教會。在社會運動和移民潮的背景下,了解那些選擇離開和留下來的信徒的故事,以及探索其他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

風平浪靜差異少 追尋意義差異就突顯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授關瑞文博士指出,如果將觀察範圍縮小,會發現一些例如因過去的社會運動人們對教會在社會中的角色產生不同看法從而選擇留下或離開的情況,這可能涉及意識形態的爭論。

如果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離開堂會的原因其實非常複雜。他的教會曾舉辦過幾次講座,總結出離開堂會的原因可能涉及教會內部的紛爭,這些紛爭又包含多種類型的衝突;又或者有些信徒在進入大學後離開教會,直到工作後再次尋找人生意義時才重返教會。

他說:「過去十多年香港社會高速發展,信徒在其中感到迷惘,希望尋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如果社會上越來越多人尋求人生意義,而教會的回應卻不夠充分,那麼教會與信徒期望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他舉例說,在1980年至2000年期間教會注重增長,當時成功的指標是信徒數量的增加。為了滿足信徒的需求,教會設立了各種活動,甚至有些教會為信徒開 band房(樂隊練習室)打band以吸引他們回來。久而久之這種做法將信徒變為「消費者」,而教會卻沒有做好牧養的準備:「風平浪靜的時候差異少,但當人們越認真地追尋意義時,差異就會越突顯出來。」

教會轉型舊酒新瓶 更新福音內容回應社會處境

講者又討論近年教會轉變新型態的問題,例如共享空間的出現,認為這類改變的焦點仍然在人數增長上,只是舊酒新瓶。當面對信徒的新一輪聲音時,教會仍然被指責忽略了他們,那麼教會的盲點究竟在哪裡?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博士指出,教會仍然沿用「實用主義者」的形態,對福音內容沒有進行更新。當問題出現時教會似乎能夠處理,但又顯得不知所措。他認為教會必須對福音內容進行重新更新,以解決個人的生命問題和社會群體處境,並用新的方式來包裝這些內容。

關瑞文贊同此說法並舉了兩個例子。他每兩個星期去一間小型教會講道,這間教會在一間拳館舉行崇拜,目的是服侍街坊,希望凝聚大家一起尋找信仰意義,共同探索,一起「流盪」,而不是以目標為導向來吸引人回來。

第二個例子是 源自基督教中華完備救恩會大埔堂的Aspire Church,這教會由幾位年輕的教會領袖推動,將福音帶到教會以外,例如開設溫習室、服務考DSE的學生等,大家有了共同的動力,這種方式非常靈活。「這兩個群體很注重過程(process driven),而不是結果導向(outcome driven),不會只關注設定目標然後去達成。」

關瑞文又說:「目前在教會自稱是基督徒的人口佔17至19%,而有10多%的基督徒不在教會裏面。這些人出來搞生態關注、咖啡店等,與年青人一齊hea人生。」他形容這些人為「非堂會教會」的人,他們一起追求價值導向,而建制的教會仍然停留在結果導向的思維。有的教會創新去搞生態有關活動,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吸引年青人到教會。

關瑞文提出:一致性並非教會的特徵:「在教會裏可以容納差異性,而且越大越好。。就以三一神論來看,三個位格本身也各自有其特徵,就是所謂『三而一』、『一而三』。......如何將這些非堂會的群體拉回建制教會,讓兩個群體能夠共生?」

建制教會陷入弔詭的張力

會上講員們又探討了建制教會在面對實際需求和財政壓力時,需要追求數字,但同時又要保持價值導向,因而陷入一種「弔詭的張力」。關瑞文認為,這種「張力」能成為一種「動力」,促使教會服侍年青人的教牧同工和導師更加想要了解年青人的想法。

他提出一個例子,有些宗派團體舉辦青年牧養講座,然而來參加的人都不是年青人,卻是很有興趣希望了解年青人的想法的成年人。關瑞文猜想堂會產生危機感,催逼他們開始反思教會怎樣善待年青人或離開堂會的人,並嘗試與他們交流。在交流、反思和對話過程中,會產生「識見開放性」,讓彼此的認識和見解來得更加開放:「這比起為了避免衝突互相遷就來得健康。同時在對話之中無需要強行尋找單一的解釋來涵蓋所有的問題,在互相磨合之中不是要『自己變成對方』也不是要『對方成為自己』。 」

研討會主持人江雋林總結時指出,教會面對衝突的時候,教牧長執先要除去對年青人的負面印象和質疑的態度,從著緊處理對方問題的心態轉化為懷著一顆好奇心了解對方背後的想法。當雙方存在差異之時,這成為一個起點,找尋到一種對話的空間。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