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走出埃及》6月刊轉載並翻譯了美國小兒科學院(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ediatricians)院長4月1日發給全美公校總監的信,信内舉出醫學界就同性戀傾向研究的最新結果,提醒和建議教育界人士就青少年性傾向和性別混淆議題要妥善處理,停止教導或暗示同性戀傾向天生不能改變,避免過早標籤或好意鼓勵學生出櫃肯定自己是同性戀者,以免將本來不會走上同性戀的青少年導入同性戀行爲。
該院院長Thomas Benton博士致信給全美的14,800名學校總監,告知一個名為factsaboutyouth.com的資訊網站新推出,在上登載了關於青少年性傾向發展的事實性資料。他指出坊間太多不完全或不正確的訊息和實例,令教育工作者本以善意去處理青少年性別混淆的問題卻反倒傷害了青少年。
Benton博士信中強調指出,現今沒有科學證明同性戀是天生的,相反有研究指出青少年受到同性吸引或性別困擾的主因在於社會及家庭和其他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狀況經過治療都能得到很好的矯正。
他又舉出國家同性戀研究及治療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 therapy of homosexuality, NARTH)去年6月發表的一項同性戀調查報告結果。該調查經過百多年科學研究和臨床經驗,總結出三大結論:第一,受同性戀性傾向困擾而不想要的人,可以成功的改變過來;第二,矯正性傾向的人不會受到任何持續的傷害,亦不會產生經常性的自我憎恨、抑鬱及其他自我毀滅的行爲;第三,與異性戀比較,同性戀族群會經歷相當高程度的心理和生理問題。
Benton博士引用前任基因組項目主任Collins博士的觀點,同性戀雖有可能受基因影響,但不是DNA的結構如此,且不管基因怎麽牽涉,充其量只是一個傾向而不是先天決定的,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更有深遠的影響。
他指出青少年階段本來就有各種困惑,學校應該停止教導或暗示同性戀無法改變的,也不該鼓勵學生出櫃宣稱自己的性傾向。
他認爲過早標籤或好意鼓勵學生出櫃肯定自己是同性戀者,只會將那些本來不會走上這條路的青少年導入有害的同性戀行爲。據研究在自稱同性戀的青少年中,有較高比例的性病感染、醉酒、濫用藥物、吸毒、以及焦慮、沮喪和自殺。
他又指出事實上絕大部分曾經困惑的青少年最後還是認爲自己是異性戀者。有研究顯示,大部分受同性吸引或經歷困惑的青少年,到了25歲就無了這種困惑。又有一個報告顯示,有26%的青少年不確定他們的性傾向,但在成人中卻只有2%至3%人認爲自己是同性戀者。
該信全文登載於faceaboutyouth.com(連接到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