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使命完成不易 教会角色相当重要

宣教士不是未得之地孤独的战士。一个宣教工场的福音工作需要同时有教会和差会的配合,形成差传的基本单位,建立稳固的"宣教铁三角"。当中教会与宣教士的关系由于教会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今期《华传路》探讨宣教士与教会的关系,其中香港平安福音差会总干事林兆源牧师探讨了教会在宣教士的产生与培育过程中,双方所扮演的权责及分工,值得关注。 教会:从信徒中孕育有生命素质的宣教士 宣教士都是从教会中产生的,而当中所经历孕育、甄选、产生、进入工场事奉,最后身退等过程都需要教会在灵性、金钱、祷告、关心等投入参与及支援。林牧师开腔便精辟地表示,教会不是产生"完美的宣教士"的地方,而是培育出灵性及性情上美好的信徒,让他们成为宣教士后能在工场上彰显基督的爱、牺牲和服侍的精,并发现及操练神赐给他们的属灵恩赐并生命素质等。可以说,教会就是"孕育宣士摇篮"。 要建立信徒具备宣教士的心志,为了神的国度扩张,在所不惜地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去传福音的心胸与情操,林牧师建议了教会能具体去作的一些事项,包括在崇拜团契等聚会中为普世及差传事工代祷、在教会壁报板及周刊上显出对宣教事工的关心等等,建立普世的国度观,不单能产生愿意为主争战的宣教士,亦能建立信徒普世的胸怀,愿意在后方支持差传工作。 请宣教士比请传道人更"儿戏"﹖ 宣教士多由教会推荐而产生,因此教会会面对甄选宣教士的一环。但林牧师提及教会未必清楚宣教士的选拔准则,甚至比聘任教会传道人更"儿戏"。 他表示选拔宣教士需要考虑一些条件,例如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教会内的人际关系能反映及预见一个人在宣教工场上的事奉果效和困难。 除此之外,教会亦需要成为宣教学学生。教会必须了解宣教士在宣教生涯中不同阶段的需要,才能知道如何支持他。比方说教会对这宣教工场的期望、宣教士在当地的适应、宣教基金的运用等等,都是教会需要学习的差传基本理论。此外此后的支援、督导、关怀等工作,都需要不断反省、学习并落实为教会的具体宣教政策,以便成为帮助信徒走上宣教路的指标。 宣教士需要教会!教会需要宣教士! 林牧师的文章中又可见到宣教士和教会是互相需要的关系。一方面宣教士需要与教会的肢体结成属灵团队,彼此配搭服侍,另一方面宣教士亦能帮助教会培育宣教下一代,如此教会的宣教工作能薪火相传下去。 这关系中,当中双方都需要投放时间及精神,加以耕耘。林牧师建议可藉著宣教士所作的工,建立教会中的肢体对宣教的负担,让宣教士事工成为全教会的投入的地方。此外,宣教士要为教会肢体开路,让肢体透过金钱、祷告、关心等渠道对宣教加以委身。宣教士亦要通过分享及培育,向教会中对宣教有热诚的信徒传递宣教心志,以培养宣教接班人。并且可以透过探访、祷告或其他支持方法,让教会一同参与宣教事工,建立教会与让事工的关系等。 林牧师表示,虽然宣教工场需要的呼声尘嚣甚上,但不少宣教士失败或受尽伤害而回的也不少,因此差会、教会及宣教士这"铁三角"都要祷告,期望圣灵带领,在信徒中间出来有素质的宣教工人,为主打美好的仗。 中华福音神学院赖建国院长亦表示,宣教士的"寿命"和"数量"要"从细微处入手,从改善母会对宣教士的支持做起。"他以"家"作比方,表示对宣教士而言母教会就是他们的家,可说是"生"和"养"的地方,因此母教会给予长期及全方位的支持是责无旁贷,好让他们能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宣教事奉。 华人福音普传会期刊《华传路》每期均会探讨华人基督教宣教的课题,并且邀请不同资深的华人差传事工领袖撰文,让信徒贴紧华人宣教的趋势。 相关新闻 赖建国院长:宣教士的提升取决于母会支持的改善 堂会如何推动青少年宣教﹖宣教士来分享经验 有牧者指当今华人教会最大问题是"不传福音"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