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岗:亚非拉小朋友,什么路上手拉手? 編輯室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上午6:56 作者:杨凤岗(作者为宗教社会学家,美国普度大学社会学教授。) 出国多日,回来后第一次去教堂礼拜,赶上圣约教会的特别主日,邀请了所支持的福音机构在教堂内设置展台,介绍事工。礼拜开始后,牧师请这些散坐在礼堂中的福音机构代表站起来,一一介绍姓名和机构,竟然站起来了二、三十位,有些是本地的,包括去年我们曾经带中国学者访问过的"三一事工"(福音戒毒戒酒的事工)、监狱事工(探访服刑犯人和照看他们的孩子的事工)、多个校园事工(做大学生思想工作的事工),有些则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包括威克里夫圣经翻译机构,他们致力于把圣经翻译成世界上各种活的文字。 这让我想起来,很多年前在一个华人教会的差传主日,见到一对香港籍华人夫妇,委身到非洲传福音,成为威克里夫的成员,致力于把圣经翻译为当地一个部落的文字。华人不再仅仅作为福音的接收对象,也成为服事其他民族的使者,这个在二十世纪出现的一个小小变化,意义重大,是否会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现象呢? 接下来牧师邀请一位中年女士到前面的讲台,请她介绍她所参与的事工。原来她是这个教会的成员。她说,很早以前就与丈夫有个心愿,在自己所生养的孩子之外,要再去领养几个孩子,领养那些没人要、没人管的孩子。 经过一番研究,确定去非洲西部的加纳领养,因为那里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生活都很糟糕。先是通过领养机构看到了一幅照片,是一个大约2岁、一个大约5岁的姊妹俩。后来在领养机构安排下到了加纳,见到了这两个小女孩。第一天的见面,两个小女孩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见到白人、第一次进到城里、第一次住进旅馆、第一次使用冲水马桶、第一次使用刀叉吃饭……。如今,领养的两个女儿中的大女儿,已经是少年人了,个头高高的,就坐在前面第二排。在加纳,他们找到当地一位中年妇女,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在孤儿院工作,后来离开,专门为妇女接生,并提供辅助和辅导。听得受了感动的这位圣约教会会友便留在那里,跟这位接生婆生活和工作了两个月,看到当地妇女的极大需要,她便筹集资金,帮接生婆办起了一个妇女扶助中心。这样一份慈善事业,就是这样做起来的。 然后,牧师邀请五位青少年上来,包括那位从加纳领养来的女孩和四位分别来自土耳其、印尼、中国、墨西哥的青年人,他们按照〈主祷文〉的段落内容,先后用各自的语言进行祷告。然后,与牧师一起,同时用各自的语言诵读〈主祷文〉。那个时刻,感觉就像圣灵降临,众门徒用万国的方言齐声向上帝祈祷,两千年前的景象再现眼前。真想用照相机或录影机摄录下这个感人的场景,但我今天是无备而来,因为这只是普通的地方、普通的日子里的一件极普通的事情。 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学唱的童谣:亚非拉小朋友,革命路上手拉手……。"亚非拉人民在革命路上手拉手"的那个理想早已幻灭,眼前这幕却是真真实实的,而且是发生在美国中西部大平原上,一个平凡小城中的一间平凡教会的一个平常日子里的一件普通小事。哪是理想?哪是现实?哪是现实的理想?哪是理想的现实? 今天讲道的牧师则是来自芝加哥的一位韩裔美国人,他用标准的美国中西部口音,动情地讲述著"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罗马书十章15 节)。 童年的童谣在脑中回荡不息,歌词却渐渐地切换成全新的内容:亚非拉小朋友,救赎路上手拉手…… 蒙允转自《传扬》杂志2012年5月刊:亚非拉小朋友,什么路上手拉手?。网址为:http://efccc.org//ArticleDetail.aspx?DocID=37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