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森先生首先指出強化教會社關基礎需要「更新神學課程」,現今神學院教育非「傳福音和社關兩條腿走路」,欠缺對社關的教導。他第二個建議是「強化講台教導」。現教會講台信息絕大多數單是釋經為主,與社會環境結合的講道薄弱。從牧者的心聲知道,不是他們不想講,而是不知道事件的細節而不敢講。蔡建議教會應該給同工更多空間,能持續地去接觸社會的議題。
這樣教會可增加發佈相關資訊,在教會週刊刊登社關資訊,並為社會事情祈禱,資訊可從明光社等社關機構獲得。再進一步教會可參與輿論監督,蔡表示過去明光社聯合香港教會就社會重大事件發出行動,比如幾年前的賭波合法化、性傾向歧視立法等作出登報聯署和一人一信行動,教會可以參與向政府並公衆表達立場。
最後蔡建議教會鼓勵會友投身傳媒和政界等工作,雖然這些工作環境被認為「很複雜」,「不幹淨」,但是基督徒不參與的話,就等於給一些求私利的人掌握。
參與社關 從關注社會議題開始
蔡鼓勵教會與基督教社關機構合作。以宣道會北角堂社關部為例,教會在05年成立社關部。社關部負責人陳劍雲傳道舉例在回應同性戀運動議題中,他們與多個機構和團體合作向信徒教育並鼓勵信徒參與行動,與性文化學會、新造的人和明光社合作舉辦課程並講座,參與明光社和維護家庭聯盟發起的登報聲明,表達對性傾向歧視立法的隱憂;邀請婦女團契致信回應「同志戀人」偏差報道等。北宣的經驗香港教會可參考。
明光社亦繼續邀請教會加入「生命鄰里教會網絡」,鼓勵教會委派一名社關聯絡員,從持續接收社關議題信息開始,展開社關行動。明光社以「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為宗旨,在反對傳媒污染,賭風蔓延並同性婚姻等議題上已與不少教會建立信任和合作關係,明光社盼望通過此計劃,凝聚教會力量,開拓弟兄子姊妹的眼光,並就重大事件的回應上都能發揮更大的效果。
聚會雖以1181間教會為對象,盼望每間教會派代表參加,但實際參加人數只有70多人,教會在社關參與上確實需要努力,此亦是明光社促教會聯合並教會與機構更多合作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