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Sir:唔該講唔該 編輯室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 上午11:49 談到香港人的禮貌,你覺得比十年前好還是差了呢?我從小就覺得小朋友應該有禮貌,其中一個原因是有禮貌時會獲別人稱讚;長大了以後,更知道有禮貌會令人際關係更好,更容易給人良好的印象。記得小時候,更準確是在童年的十五年間,我幾乎完全沒有獲得讚賞的經驗,當然我的確是一個不抵讚的男孩子,講大話、偷家人的錢、欠交功課、默書測驗作弊等等,但非常多謝兩個人的讚賞――舅母和一個泳池的救生員叔叔,他們令我的童年留下兩次美麗的回憶。 小時候為了探望媽媽,一有機會就會到外婆家,每次入屋我都會向所有長輩打招呼:「阿婆」、「阿公」、「舅父」、「舅母」……舅母常說:「阿俊真係乖,每次入屋都叫人,其他表兄弟妹個個都不會叫人!」原因是媽媽從小教導我入屋要叫人,這是基本的禮貌,而到今天我仍然記得舅母的讚賞。另一次,小學五年級時探望媽媽後,到觀塘泳池游泳,更衣後步出泳池的閘口才發現遺留了「泳鏡」在更衣室,我十分慌張,因為我儲錢很久才買到那泳鏡,我立刻返回入口跟管理員說遺留了東西,他帶我返回更衣室,一個救生員哥哥剛剛拿著我的泳鏡,我說:「哥哥,這是我的。」他遞給我時,我連忙說了都不知多少次「唔該哂哥哥、唔該哂呀、唔該呀……」他的回應是「這個小朋友真係好禮貌,好耐未見過這麼有禮貌的小孩子,這個孩子將來必定成材。」今天的我當然未算成材,但他的讚賞的確成為我人生繼續做一個有禮貌的人的一個很具體的鼓勵。我有好好的良師――媽媽教導我有禮貌;我有舅母和救生員叔叔的讚賞。你的孩子呢? 你知道為甚麼現今很多孩子都好像失落了「禮貌」和「說話能力」的原因嗎?他們入屋不叫人、說話聲量微弱得帶助聽器都未必聽到,原因在於似乎周圍缺少了「營造禮貌」的氣氛。上星期我到了在火炭的貨倉取書,有一個搬運哥哥拿著一個大箱,我幫他按著電梯門讓他先出去,他一聲不響,沒有講「唔該」,直行直過,好像我應份要幫他按門。曾看過一齣電影,男主角在學校等校長時,每次有女士出入,他都會特意起來替她們開門,那些女士都報以微笑,並說「Thank you!」這便是禮貌和風度。另一個原因在於孩子身邊有很多不請自來的「辯護律師」,而那些律師就是家長。我有一位親戚的孩子,從小到大都不叫人的,每次到了親戚家,其他長輩總是說:「為甚麼不叫人呀?叫人啦!」他總是不叫。若是在我小時候,我沒有叫人,媽媽便會用她的大眼睛盯著我,她一盯,我便不敢不叫了。但現今太多辯護律師為孩子辯護:「他怕醜呀,咁多人,他不敢叫呀。」或說:「她心情不好呀,剛被我罵完。」或說:「係囉,都唔乖,等我返去打他、教他。」那為甚麼當時不教呢?你回家還會「舊事重提」嗎? 提倡有基本的禮貌總不過份吧!各位辯護律師,是時候認真面對問題,讓你們的「當事人」學懂甚麼是應有的禮貌了!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