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各位弟兄姊妹,主内平安。 近来,国民教育的问题,在香港引起轩然大波。国民教育,可以很复杂,但归根究底,牵涉的,却是我们生命里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我们的生命归属哪个社群?这个社群的界线何在?这个社群以什么维系?这个社群如何生活?我们在这社群里要扮演什么角色?这个社群终归要如何走下去?其价值理想是什么?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讲出要进行什么形式和什么内容的教育,好能在现在及将来,活出这个社群最美好的一面。 "我们的生命归属哪个社群?"是最基本的一个问题。社会上的权力结构会塑造人归属某种类型的社群。我们自己的成长背景可能会引导我们认同另一种类型的社群。每一个都需要认真思考,我们终归以哪个身分作为自己的身分认同,这最终涉及我们将生命投身于哪种命途。 (1)生命谁属问题? 有一次,在人生的路上,耶稣与他的门徒有一段对话,这对话终归涉及到生命谁属的问题。 马可福音 8:27-29 8:27 耶稣和门徒出去,往凯撒利亚‧腓立比的村庄去;在路上问门徒说:"人说我是谁?" 8:28 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里的一位。" 8:29 又问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 门徒跟了耶稣一段日子,他们知道自己跟谁吗? 上个礼拜日是选举立法会议员的投票日。记者访问一位婆婆,这婆婆的回答,大意是这样的:"我不识字的,我随便投的。"噢,她不知道她选择了谁,她也不知道她将社群生活的重大决定权交给了谁。 门徒跟了耶稣很久,他们投票支持耶稣,但,他们知道他是谁吗? 主耶稣问他的门徒,一般人认为他是谁? 有人认为他是施洗的约翰。施洗的约翰刚刚推展了一场宗教复兴运动,他呼唤人悔改,迎接天国的来临。他叫有食物的,分给没有的。用现在的讲法,即是捐食物给食物银行,叫穷人有得吃。他强调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指出了君王的道德腐败,甚至因此招致杀身之祸。主耶稣做的,与这施洗的约翰做的,的确有点相似,但却多于施洗的约翰。 有人认为耶稣是以利亚,以利亚是一位预告新世代会来临的先知。在以利亚的时代,社会上有太多假先知,引人走入迷途。以利亚不惜孤军与社会占大多数的假先知对决。后来,他不用经历死亡,回到神的怀抱。主耶稣做的,与这以利亚所做的,的确有点相似,但却多于以利亚。 有人认为耶稣是先知里的一位,诚然,耶稣是一位伟大的先知,但耶稣不是一位平凡的先知。 耶稣再问门徒,"你们说我是谁?" 在现世,有施洗的约翰、以利亚、先知,不是足够了吗?有人追求社会的公义,有人抗衡世间的假先知,有人预告美好的明天,这不是足够了吗? 似乎,耶稣认为不够。似乎,有些东西,比这一切更重要。似乎,有些东西,更值得我们将生命投身下去。 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 在耶稣时代,"基督"这个称号,是泛指一些从神而来的人物,这些人改变世间的一切权力结构,带来永恒的公义与和平。耶稣之后,基督教的信仰群体,将"基督"这称号用来专指耶稣,意味著他是从神而来的特别的一个人,意味著他是神自己的生命的显露。基督让我们看到神的真实性,体验到神的爱,意识到神的永恒。 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 在基督教信仰群体,我们大可将这答案理解为:"你是神。" 这答案是震撼的。当我们在尘世事物中寻找可依靠的人和物时,彼得直指问题核心,我们需要神。耶稣是神,我们渴望的,不是人间的种种,而是神自己。 在人世间,我们有很多追求,但我们追求神吗?在人世间,我们有所归属。我们归属一个民族,归属一个社群,归属一个国家,但,我们意识到,我们归属神吗? 与基督相遇,让我们明白,我们要努力此生,但此生并不终极。我们要努力爱我们生活其中的社群,但这社群并不终极。尘世的一切,无论多好,都不是神。但归属神的人,会努力建造尘世,让尘世更多属于神。 在神的世界里,狮子和羔羊是朋友,大地理应这样和谐。但是,当尘世的人自以为是神的时候,灾难便开始了。正如"动物农庄"(Animal Farm)一书所提示的,当尘世的猪认为自己是神,且教导一群走狗接受这道理时,人间的灾难便开始了。神化自己,且教导人支持这神化,必会铲除异己,并且大义凛然地铲除异己。在这时,我们的确要问一问:我们属谁?我们能否指出:耶稣是基督,唯有他是神。 曾经,在德国纳粹独裁的年代,他们的"国民教育"教育人民完全支持政府,很多基督徒也接受这种教育,以纳粹为身分认同对象。但却有一群神学家,发表<巴门宣言>(Barmen Declaration),指出唯有耶稣基督是主,任何世间权力要求人的绝对效忠,都只是一种偶像崇拜。这个宣言,在德国的信仰群体中,燃点起一枝烛光。 (2)天国的国民教育方向 归属耶稣基督的人,是属于天国的。 天国有天国的国民教育,它指出天国的价值。 一个好的国民教育,不单教人维持现状,也应教人实现种种价值,纵使这些价值在现实中仍未出现。 正如我们教一个小孩子,我们不单教他处理现状,维持现况,也应教他如何在人生中开展真正的价值。好的教育,应向孩子展示价值的大路。没有价值内涵,则没有真正的明天。 马可福音 8:31-33 8:31 从此,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 8:32 耶稣明明地说这话,彼得就拉著他,劝他。 8:33 耶稣转过来,看著门徒,就责备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耶稣对他的门徒,进行天国的"国民教育"。 属于天国的人,其美善总会抗衡著尘世的丑恶。他追求公义,但公义不是神,不会假借公义之名而打击对手。他追求和谐,但和谐不是神,不会假借和谐之名而消除异己。他追求社会发展,但社会发展不是神,不会假借社会发展之名而铲除追求不同价值的另类社群。他的生命归属神,不受尘世事物变成的神所掌控。如此,一个天国子民成为受苦的人。他必须受许多的苦,被维持世界权力结构的种种"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但天国之子将以爱还报暴力,以宽恕还报攻击。在暴力下,他会被杀。但是,他会复活。 复活,不是"翻生",而是生命与神结连。生命分沾了神的神圣,具备神圣的永恒和丰盛。复活的生命,永恒地发出人性和神圣的光芒。 彼得虽然承认耶稣为"基督",但当牵涉到他的实际利益时,他即反面。马可福音说:"彼得就拉著他,劝他"。"劝他"是翻译得很客气的用词,《新汉语译本》更准确地翻译作"责备他"。彼得为了不想听耶稣的看法,而责备耶稣。看来,彼得不愿意与丑恶的世俗抗衡。看来,他宁愿同流合污。看来,他渴望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看来,他受"尘世国度"的国民教育太深。他没有尘世以外的任何东西要追求。 彼得在生命的张力中。他跟从耶稣,却不想跟从耶稣的生命方式。正如很多人移民外国,宣誓效忠那国家,却从来没有真正效忠过。彼得的身分认同,是跟从基督;但他的生命方式,却是世俗的方式。 现在,轮到耶稣责备彼得。"责备"这个字与刚才那"劝"字,其实是同一个字。耶稣和彼得都立场鲜明。耶稣一定要彼得明白,不同的生命方式,有不同的命途。正如在分叉路口,有人问路,你必须清楚讲明,这条路往哪里去,那条路往哪里去,一点不能含糊。因为走在不同路上,有不同结果。 耶稣责备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归属神的人,就是天国的子民。信耶稣的人,是进入一新的国度里,他以神的心去思考,而不是按尘世的想法去思考。体贴人的意思,就是只想到现世的权力、利益、欲望的满足。体贴神的意思,就是想到神对人类的渴望,想到爱,想到人性的尊贵,想到人性的未来。 (3)天国的国民教育的具体实践 体贴神的意思,具体而言,是怎么样的呢?如何实践呢? 马可福音 8:34-38 8:34 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8:35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或译:灵魂;下同〕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8:36 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了自己的生命,有甚么益处呢? 8:37 人还能拿甚么换生命呢? 8:38 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做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做可耻的。"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主题:"舍己"。 "舍己"之可能,必须先看到他人,并且为了维护他人的人性尊严,甘于放下自己的权利。 现在,在餐厅吃饭时,多了如下的场面。 侍应递饮品时,一时大意,溅湿了客人。尽管那侍应即时道歉,作出种种合宜的补救措施。客人却破口大骂,数落那侍应,又要召部长来,要部长对那侍应严重警戒一番。这客人有没有得到合宜服务的权利,当然有。但是,当坚持这权利时,是否过份地羞辱了别人。"舍己",是为了维护他人的人性尊严,甘于放下自己的权利。这是一种维护人性尊严的教育。 某些型态的国民教育,会造就狭隘的民族主义。过份的民族主义,会造成过份坚持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造成排外。长此下去,对这群体毫无好处,也对这群体与别的群体的合谐共存毫无益处。好的教育,不应只顾及自己的存活,也应顾及地球上所有共同体的存活。合宜的民族主义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超越民族主义的世界公民意识。甘于放下自己权利,而肯定他人尊严的"舍己"精神,从长远而言,更能造福世人。 纳粹般的独裁政权也要求国民舍己,这当然不是天国子民的舍己对象。主耶稣说:"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舍己的理由,必需出自基督和福音。基督和福音,总是对抗尘世的偶像和种种不义。为了让他人得释放,尊严被肯定,这才成为舍己的理由。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救自己的灵魂。所谓灵魂,即我们的内在生命。 (4)结语 让我们再次肯定,我们的生命是归属于神的。 既然归属于神,便努力活出神的特质。 这种特质,是敢于为了建立别人的尊严和价值,献出自己。 但愿:荣耀归于圣父、圣子、圣灵。阿们。 承蒙「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室」允准转载 主日崇拜预告: 日期 : 23/09/2012 (星期日) 时间 : 10:30 讲员 : 林豪恩先生 题目 : 智者必怀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