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马可福音》的结束引证,认为该书初稿结束的方式令人感到意外。它以妇女发现空坟后"发抖、惊讶、害怕"而结束,是借以表达在罗马政权迫害中的信徒在惊惶中坚信末世临近,期待主耶稣将会再来拯救他们。
政治复杂 利益集团盘踞
他继而探讨第一世纪犹太人在罗马政权下对耶稣的天国观带来的冲击。当时耶路撒冷城是政治与利益角力的温床,犹太领袖依附政权从中取得利益。他们违背信仰,将圣殿分租出去作买卖,然后收取行政税上缴罗马。因此耶稣斥责他们并洁净圣殿,从宗教和政治层面挑战他们。 另一例子,《马可福音》11章记载耶稣光荣进入耶路撒冷城,这场面与后续犹太人要求将他钉十字架形成强烈对比。当时犹太人期待耶稣带领反抗罗马政权,视祂为革命救世主;然而耶稣进城后挑战犹太领袖利益,如要求"该撒的物归该撒,神的物归神"政教分离,触动了其政治利益,令他们决意要除掉耶稣,钉祂在十字架。
为金钱甘受压制 拒天国价值观
马可选取的耶稣事迹也充满新旧价值观的冲突。耶稣在格拉森赶鬼入猪群记载于马可福音5章1至17节,李博士笑著称之为"猪2000"的故事。 耶稣为解救被鬼附者使两千头猪群冲入海中,当地人却因经济损失而拒绝耶稣。李博士说:"这就好像今天的香港,要钱不要人。"
他总结:"马可写作福音书是,为了鼓励处于政治文化冲突时代的人们即使在政治环境中看不到出路、不知如何是好时,仍然要坚持耶稣基督的信仰,克服未知的将来。"
"经典读书会"自2012年创立,为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推行而发展。其宗旨在为中大本科生及大学社群营造阅读经典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