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週年研討會出席嘉賓。(圖:明光社臉書)
李樹甘教授早前在家庭論壇上發表報告。(圖:基督日報)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上月在旺角浸信會舉辦「家多一點──家庭友善在教會」2025週年研討會,會上發布「香港教會的家庭友善措施研究」,研究發現,信徒在理念層面高度認同家庭價值的重要,但涉及具體執行認同度則明顯下滑。明光社呼籲教會建立「以人為本」的事奉文化。 研究旨在探討香港教會家庭友善措施現狀、分析實施可行性,為相關單位推動家庭事工提供參考。是次研究採用量化方法,於今年4月1日至5月31日期間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共回收403份有效問卷,其中約半數受訪者來自傳統宗派。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教授發表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受訪信徒普遍高度認同「促進家庭關係和諧是基督教核心信仰和價值觀」(6.159分) 以及「教會有責任推廣家庭價值」(6.164分)這兩項理念。 然而,當涉及更具體的行動層面,如「教會有責任維繫家庭生活」和「教會應致力為會友提供家庭友善的環境」等議題時,認同度則明顯降低。這反映出信徒在信仰層面肯定家庭價值的重要性,但對於教會實際落實相關措施仍持保留態度,顯示理念與實踐之間存在一定落差。 支持教會推行「家庭友善」措施 但對金錢補助有保留 研究亦探討教會推行各項「家庭友善」措施的可行性,受訪者認為最可行的是「邀請及招待同工的家人參與教會活動」(5.864分),其次是「推行男士額外的有薪或無薪侍產假」(5.581分)、「推行彈性上班時間」(5.543分),例如同工自行調班、短期無薪假等,方便同工照顧家人、「提供免費或補貼的理財置業諮詢」(4.241分)。李博士指出,這些措施的最終目標並非單純提供福利,而是希望透過改善同工的生活質素,使他們在服事與工作中保持更愉悅的心態,提升事奉的意願。 調查亦顯示,不同職分對財務補償制度的認同度存在明顯差異,例如:提供超時工作津貼(長執及教牧給分4.38對3.37)、「補助幼兒照顧服務」(長執及教牧給分4.72對4.15)、「給予偏遠地區同工交通津貼」(長執及教牧給分4.14對3.63)。這種現象可能反映傳統教會文化中教牧人員往往被期待「不應過度爭取自身財務利益」的觀念影響。 教會宜建立「以人為本」的事奉文化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針對「香港教會的家庭友善措施研究」提出具體建議。教會普遍對財務議題持謹慎態度,在資源運用上往往較商業機構更為保守,部分教會持傳統觀念認為「傳道人應該要追求屬靈,視享樂為不妥,避談金錢,甚至要求放下家庭,全然為教會擺上」,這種思維讓教牧在薪金及福利得不到合理對待。教會和教牧應該建立健康務實的金錢觀,有責任善待同工,尊重每一個熱心事奉的人。 其次建議教會應給予同工彈性工作安排,例如簡化非必要會議、允許調整工時,使他們得以兼顧家庭。例如,若教牧同工週六上午無事奉安排,便無需返回教會,留在家中照顧幼兒或與家人共享天倫。此外,部分同工傾向於「斜槓」(Slash)事奉模式,年輕傳道也較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些需求教會可以多加考量並作相應安排。 另外,教會推動家庭友善政策時,不僅要顧及教牧同工的家庭,也需關注會友的家庭需要。隨著數位科技的普及,建議可將非核心會議改採線上模式進行,此舉不僅能大幅節省與會者的時間成本,更能讓家庭成員獲得更多相處時間。另外,教會舉辦營會時,即使各團契或小組活動分開進行,亦可考慮安排在同一營地,讓一家人仍能「在一起」。 整體而言,教會在推動家庭價值時,應同時兼顧教牧同工與事奉者的家庭需要,方能創造雙贏局面。 「香港教會的家庭友善措施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