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同行」:丹•布朗胡亂解畫,不值一信

達文西「同行」:丹•布朗胡亂解畫,不值一信
基督徒畫家林旭輝弟兄。(圖:基督新報/李勝德)
《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從一幅名畫《最後的晚餐》看出重重「密碼」,延伸出種種謬誤,令人迷惑,教會界亦舉辦多場講座從神學知識來駁斥其中的荒唐。日前達文西的「同行」——著名基督徒畫家林旭輝弟兄用專業畫家的角度來剖析,讓人意識到原來丹•布朗連《最後的晚餐》的藝術基本常識都不知,而所謂的「密碼」亦失去所依附的基礎。

他亦指出,僅是後現代主義「去基督化運動」的一部分,信徒要多裝備自己抵擋各種荒謬虛構學說的攻擊。 是次講座是由影音使團6月7日舉辦的「影響世界的虛構學」生命反思大會,假播道會港福堂舉行,主辦方亦邀請港福堂堂主任吳宗文牧師、資深專業律師陸地博士,以及基督教銘恩堂梁永善牧師,當天有250會眾到場。

《最後的晚餐》剛完成時就已有脫落,怎能留住「密碼」

林弟兄首先從《最後的晚餐》這幅畫作的「悲慘」遭遇說起。這幅畫是達文西1495至1498年完成的,它本是聖瑪利亞修道院食堂的一幅壁畫,但在1517年畫面就已經開始龜裂,滿布斑痕了。1652年,修士們竟然在此畫正中下方開了一扇門,作為食堂的出入口。到了1796年,拿破崙攻入米蘭市時,修道院食堂又變成了馬棚,士兵還常常把畫當成靶子,用石頭擲畫中門徒的頭,壁畫修復工程直至1980年完成。可想而知這幅畫被破壞的程度。

而且畫家如果要存留密碼,一定要用更持久的顏料。但是達文西是非常有創意的完美主義者,所以同時期的作品,經常會因他嘗試新顏料而導致畫面呈現龜裂情況。同時他又非常專注構圖及人物表情,有時暫停畫畫而跑到街上觀察途人表情,有時找人做模特。他醉心於追求畫面完美,卻忽略了畫作留存的持久性。

所以,試想如此「不易久藏」的作品,作者怎能還「別有用心」的加入重重密碼?可見,《達文西密碼》中的一番想像連最起碼的基礎都沒有。

符號V與M另有嚴謹藝術含義,並非男女結婚密碼

《達》書中一直鼓吹的重要觀點之一耶穌旁邊坐的並非門徒約翰,而是抹大拉的瑪利亞,她才是真正那神秘的「聖杯」 盛載耶穌的血脈。畫中,耶穌和瑪利亞之間也充滿了"V”和倒“V”組成“M”,分別是女性的陰道與婚姻單詞的縮寫密碼,暗示耶穌與瑪利亞結婚生子。

對此,林弟兄解釋這些符號在藝術上的真正含義:「畫中用許多v字符號這樣的折線被用來呈現動態感,很好營造出耶穌對門徒說有叛徒那一瞬間的騷動感覺。」而追求完美的達文西創作《最後的晚餐》時一定知道逾越節不是用一杯酒而是四杯酒,因此沒有刻意畫一個聖杯。而丹•布朗竟然連這點常識都不懂,可見其中的荒唐。

為何達文西不在「瑪利亞」頭上畫光環,表示她的神性?

林旭輝進一步指出,以前的畫家畫耶穌時,會在頭上畫光環以表示基督的神性。但文藝復興時期已趨向自然,達文西曾說:「自然是一切繪畫大師的主人。」因此他使用耶穌背後的一扇窗起「掩藏完整光環」的作用。但現在同等重要的「瑪利亞」在旁邊,如果要帶出密碼,畫家為什麼不稍稍將「瑪利亞」身子挺直起來、頭在另一窗口中央、也擁有一個掩藏的光環以表示她與耶穌同等的神性呢?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