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佈道娛樂化 有人歡笑有人憂

神學學者、牧者及機構同工同坐一桌探討教會佈道模式

《基督教週報》﹙下稱「週報」﹚2140期副刊報導了8月初在基督教聯會教牧中心舉辦了座談會,會上邀請得數位知名神學學者、牧者及福音機構幹事,探討近年教會佈道形式越來越由嚴肅走向綜藝性及多元化的趨勢。 座談會由基督教聯會出版部委員吳思源主持,並有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阡陌社區浸信教會主任林以諾牧師、影音使團總幹事袁文輝、播道會樂泉堂主任莫樹堅牧師和聯會副主席鄭昌國牧師從不同角度探討佈道娛樂化的問題。 週報詳細報導了座談會中,講者從數個角度討論了創意佈道的利弊和影響,亦對近年教會佈道進行了反思。 創意佈道:適切社會時代需要 大家首先分享了對創意佈道的看法。四位講者都對「創意」本身抱正面及積極的態度,大致都認為隨著社會時代的轉變,把創意加入佈道裡是必須的。 然而林以諾牧師認為基督教的創作空間仍有待擴闊。他認為教會的佈道應更敢於嘗試,並樂意在批評下顯出進步。 莫樹堅牧師更指出自古以來創新都會招來批評,甚至耶穌也不能倖免。他認為創意能補充傳統模式的不足。 龔立人博士更關心創意對訊息所帶來的影響。他認為創意的佈道應以令受眾對訊息有深入層面的理解為目的。 袁文輝亦同意此說,他認為福音能同不同的表達方式、環璄或物件更適合地傳遞出來。 佈道娛樂化的數個討論 第二是佈道會娛樂化的問題。數位講員都接受佈道娛樂化,並同意能吸引觀眾,但仍然認為應娛樂應達到傳遞真理的目的。 各牧師對佈道娛樂化有不同底線 鄭牧師後對佈道娛樂化的「底線」提出更深入的討論,並以林以諾牧師2000年開始舉辦的「穌哥Show」為例,認為把耶穌稱為「穌哥」可能將耶穌「矮化」。對他來說傳福音的底線是「不能將佈道變成娛樂」。 林以諾牧師回應鄭牧師的意見時解釋,很多人認為「穌哥」是耶穌的尊稱。他認為很多人對「穌哥Show」有誤解,是因為不明白社會的文化表達模式,是基督教對外界文化的脫節。 他又表示使人悔改信主並非講員的能力。他又說,每當「穌哥Show」呼召時,走到台前的人都是流著淚下來,而非笑著下來的,他相信這必定是聖靈的工作。 新的佈道形式亦能帶來生命的啟迪 在討論佈道形式能否為福音帶來新的詮釋的問題的時候,大家把焦點轉移到「娛樂化能否承載福音」的問題。 與會者都認為傳福音的模式並不是限制,最重要是給受眾帶來福音及生命的反思。 其中三位討論者對娛樂化的福音模式提出了較正面的見解:莫牧師提出了李歐梵的一篇文章,指出周星馳的電影帶來的喜劇和無厘頭文化為年輕人帶來生命反思和啟迪,說明娛樂化亦能承載生命訊息;林牧師亦看到很多受歡迎的娛樂節目都能帶出有深度的意義。袁文輝則認為創作能影響社會的價值觀。 龔博士則擔心追求娛樂化會可能令教會受庸俗、挖苦和煽情的風氣影響。 佈道會用「明星效應」引起憂慮 主持又提出佈道會裡利用藝人的知名度吸引聽眾的現象,會否令信息不能深刻表達,或導致人們帶著「偷窺」藝人生活的心理而來,以致失去傳福音的本意。 林以諾牧師同意有這樣的現象發生,更認為近年佈道會濫用明星的情況已到「悽慘」的地步。莫牧師則認為用藝人見證的風氣反映了傳統見證模式﹙講信主前後及過程的模式﹚已不能滿足受眾。他更認為教會牧者有責任保護作見證的人,以免令他們軟弱和跌倒。 對教會辦佈道會的反思 教會是否真正重視佈道會﹖ 林牧師認為一些教會沒有真正重視佈道工作,往往只在聖誕及復活節舉辦佈會;鄭牧師表示佈道會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也要有佈道恩賜的牧者主領。 缺乏佈道人材的培養. 林牧師認為教會和神學院沒有培養有影響力的佈道人材,教會亦不願在培 養人材上投放資源,唯有靠藝人的知名度吸引受眾。鄭牧師亦同意今天的教需要培養真正有佈道和宣教能力的人材。 基督教週報2140期副刊《佈道娛樂化﹖》專題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