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食物银行计划 盼做到"梗有一间喺左近"

教会食物银行计划 盼做到「梗有一间喺左近」
周一研讨会上,刘达芳博士分享了教会食物银行的异象。(图:基督日报)
七十年代,教会在社会上慈惠事业甚多,在街上派发粮食,如面粉、油、大米、牛油、糖果、奶粉等善事深印在不少港人心里。有牧者认为今天教会的社会关怀变得文艺化,未能紧贴社会大众实质需要云云。

"梗有一间喺左近" 服侍流露爱心

本港数间基督教机构组织包括教会关怀贫穷网络、禧福协会、工业福音团契、城巿睦福团契、新福事工协会等 已组成网络,火热筹备"食物银行"事工,帮助教会摇身变成"爱心粮仓",透过短期食物支援服务贫穷人。禧福协会总干事刘达芳透露现时加入计划的教会已有30多间,正待更多教会参与,盼望实现爱心粮仓能像便利店一样"梗有一间喺左近"的梦想。

刘达芳博士周一在教会关怀贫穷网络主办的一研讨会上介绍了这项教人兴奋的事工。她表示香港教会一直在贫穷人中做了很多少为人知但富有意义的工作,她甚至想到在布置出贴上"教会关怀贫穷网络爱心仓"的大货车,让人知道教会所作的,会对教会产生好感。

她说,不少需要综援的人士到社署望而却步,是因感受到未受尊重,甚至人格被践踏。"我们不是视他为一个『个案』,而是一个人。在爱心粮仓我们设有小小的图书柜,让跟著妈妈的孩子可以安静在那里。我们可以招呼他坐在沙发上,让他吃点糖果,这种做法很奏效。"拥有多年服侍基层经验的禧福、工福、新福等机构有不少经验可以分享。

特许经营制造"唛头"

网络参照便利店特许经营的模式,将"爱心粮仓"作成一个"唛头",帮助有心的教会加盟。加盟教会分为几个层次,"核心成员"负责督导教会运作爱心粮仓,"派发教会"设食物仓、审批个案、派发食物及跟进服务受众;"合作教会"将转介有需要人士到派发教会领取食物,并恒常跟进探访;"支持教会"则提供金钱物质等物资。

突破教会四堵墙 委身参与

刘博士表示作为"派发教会",必须承诺会动员信徒突破教会四堵墙,进入社区接触贫穷人。每间"粮仓"每周最少开放三节、每节至少两小时,每周最少接待10人。每间教会必须招募3至5位义工委身一年,每周服务3小时。义工要接受"助人方法"训练,与受助者维持长期关系,以致能将受助人带进教会,得到福音。而加盟的教会更须有一人负责督导食物银行的运作,亦需接受统筹者训练课程。

她又透露现时加盟爱心粮仓的35间教会里有5间是基层教会,缺乏资源,所派出的义工中亦有2人失业3人领综援。她认为这些教会有容易接触服务受众的优势,因此资源较多的教会可以与他们更好地配合,服侍贫穷人士。现时缺乏"爱心粮仓教会"参与的包括黄大仙、九龙城、观塘、南区、葵涌、青衣等地区。希望更多教会能参与。

为了让教会更了解"爱心粮仓"的构思、运作及详请,网络将于4月17日下午三时假九龙旺角塘尾道50-52号裕耀工厂大厦7楼举行交流会,并开放禧福的"爱心粮仓"供参观。

去年年中为止,香港有12个社会福利机构及教会团体在全港61处设有食物银行,这些食物银行以免费供应一至两星期食物为主,包括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保良局圣雅各福群会、圣公会东涌综合服务、工业福音团契、香港新移民服务协会、香港妇联等。

相关新闻 "金融海啸下基督徒的行动"研讨会昨举行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