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恩德牧師帶領唱詩《培靈詩選》第100首《福雨大降》後與會眾一起禱告,內容大致如下:
「天父我們感謝你,因為你知道我們光景,我們常常是心靈願意,肉體軟弱。我們很多時候沒有渴慕的心,但你給我們預備了你的話語,用道讓我們的靈甦醒開。求你開我們的眼、我們的耳,我們所看所聽的求聖靈工作。讓我們經歷你的真實,作出心裡的回應:主我們渴望你的話語成為我們心靈力量,以致在這邪惡的世代不再受束縛。希望我們能靠主過聖潔的生活,求主用僕人帶我門,讓我們謙卑聽神的話。樓牧師更求主讓主僕人不單有領受,身体、語言,有加倍領受,並請求主在中間掌管帶領,讓人得著造就。」
吳獻章牧師:每一個人在上帝心中有一個托付
吳獻章牧師用「工人與工作」為題,今天的講道的副題則為「永恆的託付—摩西」。吳牧師用了兩節經文:出埃及記2章11節至3章6節以及希伯來書11章24-25節。他一開始說自己是卑微的人,但每一個人在上帝心中有一個托付。
摩西身上的四個重點
吳牧師說在摩西身上有4個重點:第一,他看到亞伯拉罕和以撒的約,相信神是信實的;第二,從救恩歷史的角度看,沒有摩西沒有以色列人,可說摩西是以色列的救星。第三聖經正典發展看,摩西五經後有舊約各卷及新約,沒有五經的話可能不會有舊約和新約,甚至可能沒上帝聲音,故摩西很重要。第四從上帝的主權來看,他本從水中救出來的要死的人,但上帝讓一個「乞丐」變成王子,帶出神可以讓任何卑微的人成尊貴。
上帝看「工人」超過「工作」
摩西在40歲時進入曠野,神等了40年後才用他拯救百姓。從40到80年間神寧可讓百姓受苦等待40年,可見神看「工人」超過「工作」。
吳牧師以中國漢朝的張良得張太公兵法的歷史故事為喻,說明神會預備人做祂的工作。他的結論是:老先生磨練工人﹙張良﹚預備漢朝的工作,同樣上帝也磨練了摩西預備他把百姓帶出埃及的工作。
摩西的四個特質
神磨鍊摩西,為拯救百姓的工作準備。「你我都要為上帝永恒的托付去預備。」吳牧師說。
從摩身上看到4個特質:
1. 從別人需要上看到自己責任
吳牧師用3點說明。首先摩西看到弟兄有重擔,從裡面看到自己的責任,打死了埃及人以保護同胞,為這個付上了沉重代價——失去埃及王子身份。
第二,摩西到了曠野,主動幫助7個米甸的女兒,看為自己的責任。
第三,摩西把兒子命為革舜,意思是:我不過是寄居者。他心常想著神什麼時候可以救出以色列百姓﹖不斷提醒自己同胞的需要,想著自己的責任在哪﹖吳牧師舉了一段有趣的科學歷史說明這點:電話和助聽器的發明者Alexander Graham bell所追求的女孩是失聰者,於是他努力與拍檔花了8年時間和金錢,終於研究出第一個助聽器。這是「在別人需要上看到自己責任。」的一個實例。摩西作為埃及王子,將來可能成法老。吳牧師說現今青少年沒法得勝權、錢、性的試探,摩西卻放棄了——被上帝使用的人都要離開自己的安樂窩。
2. 在自己的軟弱上看到上帝的大能
摩西40歲以前年有愛心、體力、拳頭﹙力量﹚,但上帝不單單用這些,反而直到摩西80歲時對神說「我是一個拙口笨舌的人」時才用他。吳牧師說,人不能單單用人文、人道主義或任何離開上帝的方法救任何人出埃及。摩西40歲時「I am something」,80歲知道「I am nothing」,80之後明白到「God is everything」。吳牧師指出,摩西40和80歲的分別在於眼界的轉變。40歲前的摩西看不到神,但在第3章開始見到上帝的顯現是很關鍵的候,他從自己身上轉移到神那裡。
摩西看到荊棘在焚燒,吳牧師帶出「卑微的人神也會用」的道理。哥林多後書 4章7節:「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卑微的人也會被使用,乞丐也可能成為王子。
3. 平凡的塵世上讓異象帶來突破
吳牧師提到有人提出「成功企業的關鍵是員工有異象」的話,帶出「每個人都需要異象」。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就是因他抱著「地球是圓的」這異象,堅持下去,最後帶著2條船和80死囚,終發現了新大陸。吳牧師又指出,無論舊約先知或新約使徒都有異象:亞伯拉罕、摩西、以賽亞、以西結、保羅和彼得都有異象。
「異象是可以改變教會的方向。」吳牧師說。彼得一講道就有3千人信主、美門口醫治8瘸腿的人後,4、5千人信主……本來彼得滿足在猶太地的事工,但後來哥尼流在樓上禱告的天象改變了彼得,新的異象更新教會方向,讓福音改變了整個羅馬帝國。
從個人來看,吳牧師認為每個生命都需要異象。他指出許多人在中年時便準備退休,等死,但吳牧師重新解釋「Retire」—換一個輪﹙tyre﹚讓上帝使用。「別有等死的觀念。」吳牧師說,過去所有痛苦都是上帝預備的。「可能你現在有挫折、失敗、疾病…上帝用過去情況去預備你打下半場,所以中年後上帝會再使用,承擔上帝的托付。他又說:「你所行的算不得一個神跡,但你自己本身就是神跡。」總結上帝會用每一個人,要有從天的異象感動到自己,在平凡塵世讓神用你自己的訊息。
4. 在短暫文化中尋求永恒的舞台。 吳牧師表示要在短暫文化中尋求永恒的舞台。摩西的舞台不在成為王,他寧可與百姓一同受苦,也不享受罪中之樂。權力、金錢和色慾都會過去,「留心,永恒的托付只可放在永恒上。」要尋找神用你的舞台。
希伯來書強調摩西「因著信」,就「轉台」﹙轉變了人生舞台﹚。很多人都轉變了人生舞台:亞伯拉罕、約瑟、大衞、但以理……吳牧師特別提到保羅,他原想做猶太人工作,但被「踢出去」。「每人有神設定的舞台……神才是導演,要跟從上帝的舞台。」
最後吳牧師求主幫助每一個華人信徒,承擔上帝永恒托付。
聚會以《培靈詩選》133 《誰願順從耶穌》為結:「誰願順從耶穌,誰尊主為王﹖誰願為主勞苦,領人出死亡﹖誰願脫離世俗,把仇敵抵擋,誰願順從耶穌為主前往﹖因主慈愛呼召,主恩厚無比,我願順從耶穌,主啊我屬祢。」在樓恩德牧師祝福後,於下午12時25分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