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到黑掛住打機? 明光社:沉溺是表徵虛空需正視

一日到黑掛住打機? 明光社:沉溺是表徵虛空需正視
子女沉迷打機,家長需要處理問題的癥結。(圖:網絡圖片)
隨著網絡的普及,青少年用於手機電玩的時間相應增加,打機成癮、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疏離等,成為社會與教內關注的問題。

打機時間延長但未達成癮

明光社項目主任歐陽家和在《燭光網絡》文章中指,早於2009年循道衞理楊震社會服務處發佈名為《兒童玩電子遊戲現象問卷調查,80%被訪小學生有玩過電子遊戲;12.27%平均每周玩超過15小時;42%的學生承認玩電子遊戲超過其預定時間。

2005年青年協會亦進行研究,1200多位被訪者中發現成癮者只佔全體問卷的5.4%。

去年6月香港大學社會及健康心理學實驗室發表《「青少年使用電腦現象」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在玩遊戲的時間方面,23.4%的男生和10.3%女生平均一星期花在打機的時間超過14小時,即平均每天超過兩小時。可能成癮的學童佔整體被訪者5.4%,而有風險佔4.4%,合共約9.8%的受訪者為有風險及可能已成癮。

歐陽家和分析,青少年打機成癮的百分比維持在非常接近的水平,但遊戲時數有延長的趨勢,因而給家長產生「一日到黑掛住打機」的感覺。他指,青少年花長時間在玩遊戲,其中原因是電競類遊戲中通常有10位玩家同時比賽,玩家基本上不能離座,若父母要求子女離座,他們覺得離棄隊友、不尊重遊戲,更會被人檢舉,遊戲商亦會懲罰玩家。這種不能走開的狀況,常給人沉溺感覺。

沉溺是表徵虛空需正視

他認為,當家長見到子女經常機不離手,就認定他們是沉迷甚至沉溺,其實要反思幾個問題,例如:「誰給電腦手機孩子玩遊戲?」、「父母是否知道孩子在玩甚麼遊戲?」、「他們玩的時候你在那裡?」、 「有否為家庭設下玩遊戲的限制(家規)?」、「孩子除了打機,一家人有否充實的活動?」

歐陽家和稱,有些時候家長為了讓孩子安靜給他們手機玩遊戲,但又不及早定下規則,最後孩子在沒有其他活動,打機成為唯一打發時間的出路。家長以這種「電子奶嘴」來養育孩子後果不堪設想。

他認為沉溺行為正反映出跨代問題,最終還是要由家庭出發。他引述專研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的屈偉豪博士在其著作《網絡沉溺》強調,很多時沉溺「只是一種人生迷失消沉的表徵。個人背後的虛空,才是真正要處理問題的癥結」。因此要妥善處理所謂沉溺問題,除了先了解子女為何未能即時停止遊戲,經常看手機的真正原因,家長與孩子需一起商議使用手機的規則。

最後,他指出重要是「遊戲不過是表徵而已,要對症下藥就需要先找出真正的病因。」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