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友自发的爱心行动:
一位网友留言:"圣诞前夕,市区气温只有10度左右,一名『其实很有钱』的八旬婆婆,为了可卖$0.5一公斤的纸皮,很『贪心』的在『阻街』。"言语间讽刺了早前食环署职员粗暴对待一名拾纸皮的老婆婆的事件。除了拍照外,这名网友向婆婆送上一张饼咭。
另一位名Janice的网友亦"通风报讯",呼召好友关心街上一名婆婆:"刚才走过由北河街长沙湾道往鸭寮街的隧道,遇见一位在拉二胡的婆婆,好冻咁拉两下便拉裤脚及袜,但仍露出腿子,走上前她正底著头,叫了她数声她也听不见,只好放下$20元。若大路过见到也许可再给她一点御寒衣物…"
另一位姓曾的网友遇上一位在深水埗拾纸皮的婆婆,这位已七旬的长者在只有八度的寒冷天气下努力工作。网友向她递上一支热维他奶。他写道:"婆婆原本累得坐在纸皮睡著了,我叫醒她时,发觉她双手的冰冷和维他奶的温暖形成强烈对比,令我的心更加痛,是近乎撕裂的痛……"
除了个别的自发性的送暖行动外,这班青年人近日亦结队在新界北区进行"平等分享行动",他们寻找拾纸皮的长者,送上颈巾、罐头、面包等物资。
曾姓网友写道:"无家者在北区不多,极高龄执纸皮婆婆及独居长者却为数不少;"极高龄"是指超过八十岁以上,彩园邨、天平邨、清河邨、石湖墟及火车站均有他们的足迹。行动由十时半开始,和几位执纸皮婆婆倾谈时,她们大都为了节省几块钱而没有进食早餐;当我也不太好意思,奉上一个不再暖烘烘,已出炉了个多小时的面包给她们时,她们竟然非常欣喜,仿佛视为大奖。那一刻,我有一阵心酸和黯然;一个面包,对某些人来说,原来是属于奢侈品。 向执纸皮婆婆送上颈巾、罐头、面条和面包时,最深刻印象不是她们感恩的笑靥,而是她们无法挺直的身躯。和她们说话,我们总要弯腰交谈,我不是要控诉这个动作为我带来一阵子的腰骨酸软;而是透过这种腰酸背痛,我感受到婆婆们一天为著整理纸皮赚取十元八块而弯足十二小时的折腾。有时,我们总认为老人家弯腰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她们寒著背的疼痛,我们又有没有想过?这个城巿,实在有太多的视而不见。"
"平等分享行动"并非"应节"的行动,而是一班关心社会、关心基层人士及民生的青年网友长年的分享行动。他们收集金钱、礼券、食物券及其他物资,向露宿者、拾荒者及其他有需要的基层人士送上爱心。
批评教会仅"端午节派粽、中秋节派月饼"
行动其中一位发起者Benson是一名基督徒。他眼见社会贫富悬殊情况严重,认为无法对眼前的贫苦大众的苦况视而不见,决定由小的爱心行动做起,与有共同热心的朋友探望街头或天桥底的露宿者,并向他们送上食物等等。其行动慢慢吸引不少网友关注,有时行动超过逾百名自愿者响应。
但Benson亦批评教会对社会贫苦大众的关顾不够"落地",反见到不少教会越来越变得内聚,中产文化及成功神学根深蒂固,注重人数增长、布道会,将信仰"关"在教会里,未能鼓励信徒关心社会的事以及弱势人群。
他又认为,教会将"爱"与"关怀"留于口边,不少教会只将社关责任交给"社关部":在端午节派粽、中秋节则派月饼、圣诞节布佳音,却少有持之以恒地长期关顾有需要的人,未能真正关心民间疾苦。
对于他们在街头的行动得到很多赞赏,Benson说:"我们所做的在我眼中是基本人应做的事。很多人赞赏我们,但这只是我在信仰身份上做了基本的事。我会将『赞赏』转化为提醒自己『不要骄傲』。反之我们亦会会将讯息传出去,希望感染更多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