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子"在马太福音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分别为10:42,"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这人不能不得赏赐";25:40,"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为何小子这么重要?小子指谁?
从故事的发展,马太福音有意将"天国里谁为大"的问题与有关如何对待小子的故事放在一起,目的是要向我们说明要先放下高高的地位、身分和权力,成为小孩子,才可以去服事小子。为何只有放下高高的地位、身分和权力才可以服事小子?原因是位置决定一个人的视野。那有地位和权力的人对小子的处境和需要不会太明白和体谅,反要求小子们符合有权势者的标准。例如,在耶稣的时代,法利赛人和文士就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以致他们对草根犹太人的要求过于他们可以承受的。当然,我们不需要完全认同毛泽东的话—"一个人的阶级决定他的政治",但不考虑自己地位和权力对自己的限制时,就不会明白耶稣的说话:"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能进天国",反而将小孩子浪漫化解释为天真、听话和信任等等。结果是,一方面,有地位和权力者并未经历意识基本的转变,仍停留在自己的意识里;另一方面,这里所讲的小子并没有真正被接待,反被浪漫化了。
谁是小子?在马太福音的用语中,小子有三个含义。第一,小子是信徒之一(6节)。他们被称为小子不是因为他们谦卑,而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教会地位使他们被人看为小子。第二,小子指在失丧中的人(14节)。迷羊的比喻正是要说出上主对失丧的人之关心和宽恕。第三,小子指那些在物质方面有具体需要的人(10:42;25:34-40)。灵魂的需要与物质的需要并不对立。
或部A照顾贫穷者并不是一件难事,为失丧者祷告和向他们传福音也不是一件苦事。但若要放下中产的意识去认识,甚至从低下阶层的利益角度出发就不是一件易事了。又若要放下高尚道德操守去迁就道德软弱者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前者牵涉利益,后者牵涉所谓真理不妥协的原则。在这进退两难中,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就是我们仍是小子。上主的恩典没有改变我们小子的身分,但改变了小子的自信;专业人士的地位没有改变我们小子的身分,但改变了小子对其他小子的责任。可惜的是,我们的质也随著外在改变而改变,变得对小子缺乏包容,因为我们以摆脱小子引以为荣。
默想:求主使我醒觉自己的限制,并有勇气放下自己的利益,甚至自己的执著,为工作的下属、为服务的顾客和城中的小子求福祉。
蒙允载自:《市井圣徒》合订本,FES PRESS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