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子」在馬太福音是一個很重要的詞彙,分別為10:42,「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這人不能不得賞賜」;25:40,「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為何小子這麼重要?小子指誰?
從故事的發展,馬太福音有意將「天國裡誰為大」的問題與有關如何對待小子的故事放在一起,目的是要向我們說明要先放下高高的地位、身分和權力,成為小孩子,才可以去服事小子。為何只有放下高高的地位、身分和權力才可以服事小子?原因是位置決定一個人的視野。那有地位和權力的人對小子的處境和需要不會太明白和體諒,反要求小子們符合有權勢者的標準。例如,在耶穌的時代,法利賽人和文士就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以致他們對草根猶太人的要求過於他們可以承受的。當然,我們不需要完全認同毛澤東的話—「一個人的階級決定他的政治」,但不考慮自己地位和權力對自己的限制時,就不會明白耶穌的說話:「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能進天國」,反而將小孩子浪漫化解釋為天真、聽話和信任等等。結果是,一方面,有地位和權力者並未經歷意識基本的轉變,仍停留在自己的意識裡;另一方面,這裡所講的小子並沒有真正被接待,反被浪漫化了。
誰是小子?在馬太福音的用語中,小子有三個含義。第一,小子是信徒之一(6節)。他們被稱為小子不是因為他們謙卑,而是他們的社會地位和教會地位使他們被人看為小子。第二,小子指在失喪中的人(14節)。迷羊的比喻正是要說出上主對失喪的人之關心和寬恕。第三,小子指那些在物質方面有具體需要的人(10:42;25:34-40)。靈魂的需要與物質的需要並不對立。
或部A照顧貧窮者並不是一件難事,為失喪者禱告和向他們傳福音也不是一件苦事。但若要放下中產的意識去認識,甚至從低下階層的利益角度出發就不是一件易事了。又若要放下高尚道德操守去遷就道德軟弱者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前者牽涉利益,後者牽涉所謂真理不妥協的原則。在這進退兩難中,我們似乎忘記了一件事,就是我們仍是小子。上主的恩典沒有改變我們小子的身分,但改變了小子的自信;專業人士的地位沒有改變我們小子的身分,但改變了小子對其他小子的責任。可惜的是,我們的質也隨著外在改變而改變,變得對小子缺乏包容,因為我們以摆脱小子引以為榮。
默想:求主使我醒覺自己的限制,並有勇氣放下自己的利益,甚至自己的執著,為工作的下屬、為服務的顧客和城中的小子求福祉。
蒙允載自:《市井聖徒》合訂本,FES PRESS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