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会为本" 帮助贫困家庭下一代开展盼望人生

教会关怀网络主导"社区新一代成长向导计划"

以「教会为本」 帮助贫困家庭下一代开展盼望人生
教会关怀贫穷网络主导、工业福音团契协助举办以"教会为本"的"社区新一代成长向导计划",联合本地教会关怀和帮助贫困家庭的青少年。上周四此计划教牧长执分享会举行,来自60多间教会100多名教牧长执出席。
以「教会为本」 帮助贫困家庭下一代开展盼望人生
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蔡元云医生、教会关怀贫穷网络主席李炳光牧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陈清海博士和工业福音团契总干事余妙云女士分享。(图:工福)
教会关怀贫穷网络主导、工业福音团契协助举办以"教会为本"的"社区新一代成长向导计划",联合本地教会关怀和帮助贫困家庭的青少年,扶助他们开展积极和盼望的人生,扭转生命。上周四此计划教牧长执分享会在工业福音团契总办事处举行,大约来自60多间教会100多名教牧长执出席,他们对此计划表现非常感兴趣,表示乐于参与。

据报道,香港贫富悬殊严重,每月收入不足8,000元的住户,由97年的20万激增至05年的50万。余妙云女士表示,贫困家庭的父母负担许多经济的问题,限制了他们的子女得到更多的发展,子女也缺少一个积极的榜样可以跟从,以至贫穷波及下一代。

"我们过去接触了一些小朋友,问他们将来有什么心愿和想法的时候,许多人都觉得没有,因为父母都贫穷,取综援金过活,他们说大了之后也继续去取综援,充满负面的思想。所以我们认为改善贫穷家庭的下一代很重要,我们希望从下一代入手带领他们脱离贫穷。"

工福过去已经开展许多贫困家庭的工作,这次联合教会关怀贫穷网络推行"教会为本"成长向导计划,动员教会提供地方和设施,让信徒跟进贫困家庭的孩子,然后跟进一个家庭,带他们到教会参加活动,比如英文班、外展活动等,并让孩子们将来延续地在教会成长,展开一个健康的生活模式,或者成为信徒,生命改变。

"给少年人一个模仿追随的对象,不要只是看到负面的生活困境。我们盼望能发挥他们的潜能,品格成长,更可以认识耶稣基督。"余妙云女士说。

"以教会为本,因为教会有爱贫穷人的心、教会有充裕的地方,有门徒训练的经验,而且教会也可进行持续的跟进。"

现阶段计划实验性在深水埗、油尖旺、观塘和东涌四区开展,计划每一区10个教会参与,每个教会招募3至6名成熟信徒成为"成长向导",每个"成长向导"照顾一名贫穷家庭的少年人。

"这样每区有50名成长向导,就可以照顾50个少年人,四区一共200名成长向导,就可以照顾200少年人。计划实行1年然后作评估,期间向导每周至少3个小时去约见关心少年人,与他们参与教会活动、还是补习、社区活动等,也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保持跟进。"

余女士表示,计划也为"成长向导"安排支援导师,去向导照顾少年人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每1名导师跟进多名向导。

对于计划每区找10个教会参与,余女士表示"不难找",因为工福过去一直有类似的计划,比如有"师友"计划和"大哥哥大姐姐"计划,已经有很多教会在参与。

"这次是扩大地区和参与机构,不单在工福进行,而是让更多教会参与。现在四区已经成立了统筹机构,展开与区内的教会联络和解释计划。"余女士说。

教会关怀贫穷网络和工业福音团契支持"跨代脱贫",余女士表示,贫困的家庭的父母多为一班人无法入职的人士,因为他们学历低无法融入社会,所以从改变他们改善贫穷是困难的。

"要改变造成贫穷的结构,就从下一代入手,让下一代得到良好的教育,提供足够资源去发展他们的潜能,提供榜样让他们可以跟从,以至不只是接触综援人士,教会既然有资源,有关心贫困人的心,要去参与。" 教会关怀贫穷网络由本港多个基督教群体联合组成。教牧分享会上网络主席李炳光牧师分享,并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蔡元云医生、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陈清海博士工业福音团契总干事余妙云女士、香港宣教会恩基堂陈佩芝牧师和基督教会活石堂九龙堂王少勇传道分享。

蔡元云医生在指出从数字看到香港有18,000名隐蔽青少年,他们不出家门,不读书,如何去"捞"到这班隐蔽青年,政府要关注,教会也不要忽视。

另外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胡志伟牧师上月在文汇报发表评论"减少贫富两极化"表示,期盼处于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因著感受到社会的爱心关怀,自信得以建立,在成长路上,可有"成长向导"陪伴同行。

他在文中道:"贫穷问题不一定用钱来解决,社会内其他人士的爱心关怀,也同样重要。"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