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渭文牧师 – 不怕凶恶的信息 Fear Not the Evil Tidings

经文: 诗112 讲员: 伍渭文 崇基学院礼拜堂,2013年九月一日

我一位亲友在美国洛杉矶首次买了一房子,先生是印度人,入伙时请了当地印度教法师为他们的新居洁净和祝福。他们晓得我是牧师,刚好在洛杉矶,也请我为新居祈祷祝福,并问我甚么时候来,先来还是后来,还是同时来。我说我同时来,因为我很想认识印度教仪节,难得的机会。印度教仪式非常繁复,地上铺上黄、红颜色帷布作祭坛,放上偶像,香料水果,奉上代表金钱珠宝的米给偶像。主礼穿上祭袍,仪式历时一个半小时;我盘膝而坐,弄到腿酸脚痺。之后,我叫他们站起来,围成一圆圈为他们祈祷:感谢过去的保守,现在的祝福,将来的带领,三分钟就完了。 寻求祝福是所有人的愿望,新居入伙祈福多多益善,管它甚么宗教。 我们今天诗篇的经课诗112篇也论到有福的人,究竟有福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诗112开宗明义,蒙福的人不是你献上甚么丰厚的祭品,做了甚么仪式,乃是(1)敬畏耶和华,甚喜爱他命令;(2) 施舍钱财、周济贫穷;(3) 不怕凶恶,与邪恶争战。 诗篇是圣经圣殿集体敬拜用的公共祷文,祷文体裁多样化:有个人情感抒发的祈求、赞美、感恩、哀歌;但有一种叫智慧文体,像诗篇112篇;用冷峻的眼光,洞察世情、透视人生,使人得到做人的智慧。作为公崇拜的祷文,智慧诗篇诱发属灵生命的响往,模塑正确的人生观,像北斗高悬,为天路客定向导航,不至迷失。崇拜不单有抒发作用,亦有诱发作用。 1. 敬畏耶和华,甚喜爱他命令 (Guardian) 喜爱上主的命令或律法是智慧传统的主题,我们可以比较作为卷首篇诗第一篇和一一二篇,两篇原文都以福哉斯人(Blessed is the man) 开始;诗篇第一篇有福的人是静态的、田园的;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他昼夜默想上主的律法:「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诗一1, 2) 诗112是动态的,很多经营活动。有商业活动:「家中有货物,有钱财」;有家族亲情:「他的后裔在世必强盛,正直人的后代必要蒙福」;有社会关怀:「他有恩惠,有怜悯,有公义。施恩与人、借贷与人的,这人事情顺利。」他不怕恶势力:「不怕凶恶的信息……他心坚定,总不惧怕……直到他看见敌人遭报。」这人有谋略智慧,疏财仗义,抱打不平。 信仰的承传。诗篇提到"他的后代必要蒙福。他家中有货物,有钱财;他的公义存到永远!"(诗一2,3)表面看来,后代蒙福,家有钱财,是喜爱律法的回报;我们遵行律法,上帝就使我们事业成功,福荫后人。但其实后代蒙福,因为他们幼承庭训,喜爱律法。诗中提到"他的后代",说明主角是一位父亲和丈夫,他注重儿女的信仰和价值观。后代蒙福,因为受了家庭宗教教育的薰陶,像父母亲一样遵守律法,因而蒙福,诗中主角是一位履行责任的父亲和母亲,不单是子女的监护人,也是信仰的监护人,他把信仰价值传递给儿女。非洲谚语:"青葱岁月不扶直,干涸日子难匡正。"(If you refuse to be made straight when you are green, you will not be made straight when are dry) 。 大家都知道我年底将退休了,时光飞逝,以前知道,现在感觉到。师母常常问我:离世时我们遗下甚么重要的东西给我们的儿子呢?人生苦短,很多事不是自己能够完成的,事实上有很多事不是自己最适合去完成的,但你可以把价值信仰传给其它人,特别是自己的下一代,影响他们的生命,我想这是我们给后代是宝贵的产业,我想这也是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目的。"后代必要蒙福"并不是父荫,仍因为后代从你的身上学晓蒙福的方程式:敬畏耶和华,甚喜爱他命令。 2. 施舍钱财、周济贫穷 (Protector) 信仰的增值。蒙福者不单是家中的监护人,也是家中的供应者。他不单把信仰和价值教导儿女,他的信仰影响他如何待人接物,行事为人。因为实践信仰,他耿直公正,与人和睦,乐于助人,得人信任,令人喜爱,所以事业亨通;"家中有货物,有钱财"是躬身力行信仰得来的自然结果。信仰不单用来修身,亦可用来齐家治国,信仰为我们增值。 我1989至1991在台北教书时兼任一教会牧师,有一段时间在崇拜讲解八福,有一位未信主的药厂营销经理经常参加崇拜,他的老板是教会长老,邀请他到教会听道。他说:圣经的教训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我经常用圣经的道理训练同事,如何对待客户,增加业绩。 厚赐百物的上帝。旧约圣经常常以丰厚的财富和连绵的后代表示上主的祝福,新约圣经比较多强调在基督里的属灵福气。因为相对于基督带给我们属灵的福气,地上的财富就显得不重要了,所以新约圣经比较少提到物质的丰富作为上帝的祝福,但圣经并没有眨抑财富。保罗提醒提摩太,"不要依靠无定的钱财;祇要依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上帝。"(提前六17)上主仍然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我们可以处卑贱,也可以处富有。 上帝也使用愿意给上帝所用的财主。耶稣安葬的墓园是财主约瑟让出来的,保罗在欧洲传道第一站腓立比得到卖紫布的吕底亚(Lydia)的经济支持,打开欧洲宣教大门。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520年第一篇改教策论"致德意志诸侯书"(To the German Nobility),就呼吁作为有权力财富的诸侯,投身改教运动。 作先知亦作君王。有人认为教会不要靠拢权贵,挤进建制中心,应该在建制边缘作为先知,发声批评建制中心,因为权力容易使人腐化。但永远的批评者,没有执政的承担的批评者,可能会严苛自大,鲜于谅解宽容,不懂让步妥协。基督徒要效法基督的三重身份:先知、祭司、君王。先知表彰上主的公义,祭司显明上主的怜恤,君王运用上主的智慧,在堕落的世界,落实天国的理想。若上主祝福你的事业,成为机构的行政主管,我们就有责任在自己影响的范畴,作好君王治理的责任。我们相信恩典可以治愈自然(grace heals nature) ,上主使用我们成为施恩的器皿,赐福他人。 权力在两种:overpower and empower,宰制他人,和提升他人。约瑟在埃及王朝,但以理在巴比伦,尼希米在波斯的书珊(Susa)城,他们在异教帝国身居要位,同时活出信仰;信仰增值,帮助他们的事业,因为他们"敬畏耶和华,甚喜爱他命令"。 作为校牧,依照传统我在周会讲演前安排唱诗、读经、祈祷;在学院的重要会议开会前和重要场合用膳前,常常要以校牧的身份祈祷谢恩,所以我要非常小心,怕忘记出席。我常常问自己:这些祈祷对参加者来说,是期待的资产(asset),还是要容忍的负债(liability) 呢?我们的信仰是否成为我们学业、事业的助力呢?我希望祈祷成为大学教育的增值,成为心灵教育的机会,我重视每一次领祈祷的机会,并写周会祷文,让同学藉祷文思考人生。 这人家中有货物,有钱财,不是因为思想上主命令,背诵律法的回报,乃把律法贯彻在其商业活动,建立商誉,给人信赖,以至事业亨通。 保护者(Protector) 。这位成功的商人,拥有令人欣羡的财富,但他没有忘记贫穷的人,他施舍钱财、周济贫穷,保护弱小,他是一位保护者(Protector) ,正如蜘蛛侠电影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能力是用来保护弱小的"。我们留意当经文提到他"家中有货物,有钱财",同时提到他的公义存到永远(v. 3),"义人被记念,直到永远。"(v.6) 祇有公义存到永远,家财货物是暂时的,我们离世时不能带走。然而,奇妙的事发生了,当我们把财富和有需要的穷人分享时,这短暂的财富便成为永远的财富了,"他施舍钱财,周济贫穷。他的仁义存到永远。"(v.9) 3. 不怕凶恶信息的战士(Warrior) 诗中主人行为正直,但却被黑暗不容,他还被诬告带到公堂被审。"正直人在黑暗中"(v.4),"他被审判的时候,要诉明自己的冤"。(v. 5) 他周济穷人,是八福中怜恤人的人,却要为义受逼迫,个受逼迫也是八福之一;但他没有在退缩,他与不公义周旋到底。"他心确定,总不惧怕,直到他看见敌人遭报……他的角必被高举,大有荣耀。"(v.8, 9b.)这里提到敌人,提到(号)角,提到大有荣耀(凯旋),俨然是一个战士得胜的意象。 挑战黑暗。为何他惹来黑暗力量的恼恨呢?其中可能原因是,当我们关心弱者、穷困者的遭遇时,我们会进一步追问为何他们会如斯不幸?是否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是不公的制度造成结构性贫穷呢?我们就由广施怜爱进入寻求公义。很多医疗志愿团体,开始时的扶伤治病,建造医院;稍后就进入公共卫生领域,思考到资源分配是否公不公?是否环境因钱权寻租被污染,引至疾病?这样就和利益集团起冲突。 揭示虚假。鲁益斯(C.S. Lewis) 说:世界就是沦陷在敌人手中的领土 (Enemy-occupied territory—that is what this world is) 。有时敌人装扮成光明的天使,欺哄我们,迷惑我们,魔鬼就是说谎之父–世界给我们"虚假"(counterfeit)。这段经文描述善人时,用了永远一词:"他的公义存到永远"(v.3, 9) ;"他永不动摇。又被人纪念,直到永远"(v.6),对比恶人的虚幻:他们"必咬牙而消化","心愿要归灭绝"。一个永远,一个短暂,消化灭绝是它们的本质,但它们声称是永远的、真实的。正如诗篇第一篇谈到恶人的终局,如糠秕被风吹散;糠秕被风吹起时,给你金光闪耀的幻象,但经风一吹就消化灭绝,归于无有。 魔鬼试探耶稣说:你若攀到圣殿至高的金顶,从那里跳下来,上主的使者托住你,你不会受伤的。(太四5) 世界也叫我们攀上顶尖的地位,踏著同事的头上位,不理会家庭,不理会身体,祇不断攀爬,以为金顶使我们呼风唤雨,不会受伤。但我们到了金顶才发觉那里是孤单和空虚,我们已失去朋友,失去家人,也失去健康,我们伤痕累累,那金顶是假冒counterfeit的能力,不是真实,也不永远。 我们也常常假冒自己是上主:"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作买卖得利。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甚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你们当说,我们就可以活著,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雅四13, 14) 世界也有它的虚假的军队,就是雇佣兵(mercenary) ,他们参与战争是为了金钱,不是为国家,那里出得起钱雇用他们,他们就就到那里打仗。其实人生就是战场,我们都为一些东西来打仗,雇佣兵为自己争战,真正的战士为国度而争战。今天我们为了甚应而战争呢? 今天的诗篇给我们看到一个真正乃是蒙福的人, 他是一个不怕凶恶信息的战士。他首先为自己的儿女价值观而争战,与世界争夺其子女,他是真理的监护者(guardian);作为战士保护穷困弱者(protector) ,他施舍钱财、周济贫穷;他是不怕威吓的战士(warrior),为公义的国度而争战。 战事正酣,总要警醒。盟军登陆法国诺曼第(Normandy) 是二战的重要战役。当伞兵从漆黑的高空跳下来时,生死未卜,他们要落未曾到过的地方,要遇到未曾见过的敌人,落地时可能飘离战友,孤军作战。战争电影给我们的印象是这些空降师伞兵个个都士气如虹,勇敢激昂,视死如归。但根据一战地实况报导,有些人落到地上就怕得卷伏在矮树丛中,有些更睡著了;更匪夷所想的是,一班伞兵降落到一仓库,发现里面藏有烈酒,竟然喝得酊酩大醉,东斜西倒。(D-Day, quoted in John Eldredge, Wild At Heart. Discovering the Secret of A Man’s Soul [Nashville, TN: Thomas Nelson, 2010], p. 160.) 这些人知道自己是军人,也知道在处在战争中,但他们的行为表现,显示他们好像不在战争中。我们呢? 不要醉酒,乃被圣灵充满,让我们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拿起属灵的兵器,不再作虚假的士兵,不再作雇佣兵为自己争战,让我们为上主的国度争战,因为这国度是真实的,也是永恒的。阿们。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