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崇基神学院李耀全牧师表示近日家暴条例的争论演变对一些宗教团体人士"宗教霸权"的指控,今天的讨论不是去分谁是不是要去分谁是左或右,而是希望促进大家的交流,在客观对话中彼此更认识,并找中解决问题的良方。
在宗教立场上"左倾"的龚立人博士首先发言。他认为"宗教右派"是否存在或怎样称呼并不最重要,重要的是当不同人士如此称呼时背后的隐意。他表示对传媒来说"宗教右派"等同非理性、宗教信念凌驾人权和公义等,而"反右"的基督徒则认为所谓"基督教右派"对社会改变产生不安,因而藉与政治结合巩固社会现状,或指他们将一些议题如家庭议题核心化,其他基督价值如公义、爱与恩典边缘化。
他又提出为什么一些基督教群体被标签为"基督教右派",而其他如同样反对同性恋的团体如天主教则没有,他认为是因为当天主教讨论"家庭"时,充份地从不同层面探讨,如最低工资的讨论上,天主教提出"家庭工资"概念,争取居港权时亦提出"家庭团聚"的价值;但基督教论及家庭时,往往将之化约为"一男一女",欠缺其他讨论,成为被标签的缺口。他又引家暴条例作例子,对基督教参与社会时是否忽略了"他者"提出质疑。
龚又引Georgo Lakoff的话,将保守派和自由派分别比喻为传统核心家庭的父亲,以及培养式家长,两者都是讲道德,只是基于道德愿景不同,以致对政府和社会政策的想法上有差异。在社会上两者并存的情况下他提出"社会政策如何做到兼顾两者,达到平衡,不出现单一模式"的问题。
不满被严重打为"宗教右派"的蔡志森列举多项例子反驳近日有关"宗教霸权"的指控。他说明香港的宗教力量在社会政策上的影响力实质十分有限,甚至在一些政策上被政府刻意抑制,如在校本条例上收回教会的办学权,此外教会在表达社会诉求例如赌波合化法上往往难以成功,动员力亦不大,说宗教势日大甚至影响社会政策是不实的说法。
他又指多年来他不断被冠以"道德佬","道德法西斯主义者"、"道德阿盖达"、"道德塔利班"等名称,他批评此等做法是制造"标签效应",意味"此人是极权的,不用听他说话",令人容易在未深思下已对被标签的对象产生反感。他表示"宗教右派"亦是同样的手法。有与会者问蔡志森"基督教右派"有什么不好,为何要抗拒此名称时,蔡明确表明如龚立人所说宗教右派已被赋以太多负面含义,因此不想造成标签效应。
他又表示明光社对不同意见的朋友我们是以礼相待,以事论事。有时虽受到不礼貌的对待,但他们以"不以恶报恶"为原则行事。他对被指为对同性恋者"不宽容"不能认同,他强调大家都是"是推销员",双方都是提出不同的诉求。他表示,不同意同性行为不表示我们对他们怎样;对家庭婚姻有一套立场亦不代表对他们不宽容,他反对对方将明光社的言论"无限放大"的做法。
"教会智囊教牧论坛"在华人基督教联会教牧中心举行,吸引了不少教牧及信徒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