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文神父 vs 廖炳堂牧師侃談「向馬利亞祈求」等教義迷思

黃錦文神父 vs 廖炳堂牧師侃談「向馬利亞祈求」等教義迷思
廖炳堂牧師、黃錦文神父。(圖:宣道傳意台視頻擷圖)
在「基督教與天主教有什麼分別」的問題中,「天主教徒向馬利亞祈求」的說法可謂最常見。此外基督徒強調「神和人之間只有一位中保,就是耶穌基督」,而天主教似乎將馬利亞視為「另一位中保」而被詬病。

關於馬利亞的角色的講法實質為何?馬利亞代禱角色及得救理念上,天主教與基督教是否存在本質上的分歧?

對馬利亞只是「敬禮」不是「崇拜」

「宣道傳意台」推出新一集《 神學茶館》,探討天主教「神操」對話中聖母馬利亞的中保代求角色。黃錦文神父認同在神操裡面,馬利亞的角色造成新教與公教之間的張力。他強調馬利亞是人,崇拜是對神,所以「對馬利亞不可以叫崇拜,只是敬禮而已。」

黃神父進一步指出坊間說天主教徒「向馬利亞祈禱」其實是有誤解的說法:「我們只是向神祈禱,我們不會向一個人祈禱,所以我們不是向馬利亞祈禱,我們是『求馬利亞轉禱或代禱』」。

他提到這是基於「諸聖相通」的信念,在新教同樣存在代禱的傳統,比如請教會的弟兄姊妹為有疾病的親友代禱:「因為基督徒相信已經過世的信徒在天國獲得了恩寵(恩典),這使得他們與天上的教會保持聯繫。」

他補充道:「天上的信徒比在世的信徒更接近基督,因此能夠更好地為人代禱。特別是馬利亞,作為耶穌的母親,她在天上直接面對聖子,因而能夠了解每一位信徒的掙扎與困難。」

因此「馬利亞的代禱」是源於基督奧體的概念,「這是一個包含在世與在天的教會的整體性。」「保祿(保羅)的教導表明地上的教會與天上的教會是相互連通的,信徒在基督奧體內是彼此相通的。因此若不相信在天上有教會的存在,雙方的對話將無法繼續。」

因此,他強調「請求聖母代禱」與「請求兄弟姊妹代禱」在原則上是一致的,都是基於「諸聖相通」。

將馬利亞視為獨立的中保?

黃神父又對聖母馬利亞的中保角色進行分析。他指出,耶穌基督是「天人之間的唯一中保」,這一點在基督信仰中是不可動搖的,然而他認為每一位基督奧體的肢體都能參與「中保」的功能。

他強調:「當基督徒為其他弟兄姊妹代禱時,實質上是在分享基督的中保性。這使得基督徒之間的代禱實際上反映了基督的唯一中保性。」

「聖母馬利亞為地上基督徒祈禱,與地上的基督徒相互代禱,在基本意義上是一致的。這樣的代禱並不將馬利亞視為獨立的中保,而是她在基督的唯一中保中參與。」

針對一些基督徒對於馬利亞中保角色的誤解,黃神父明確表示:「馬利亞並不是另一個中保。雖然信徒可以直接向基督祈禱,但同時也可以請求馬利亞的代禱,因為她是基督的母親,也是我們在天上的母親。」

馬利亞為中保? 與死人溝通?

廖炳堂牧師則對馬利亞角色的看法仍然存疑。他質疑請馬利亞轉求無疑於與死人溝通:「聖經沒有教導我們和死人溝通, 甚至舊約是禁止這件事情的。」

在他看來,馬利亞雖然是神所揀選的一位特別女性,也是耶穌的母親,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應被視為「中保」。他又認為天主教教義歷史中的確將馬利亞的地位特殊化:「許多有關馬利亞的教義如『聖母無原罪』和『聖母升天』是在1950年由教宗用最高的御令所確立的,並非早期基督教的根基。這種的教導會讓人覺得她是一個聖人,特別是聖人當中的聖人,所以就透過她的轉禱。 」

「在基督教教義中,耶穌基督是唯一的中保,信徒可以直接向祂禱告,並不需要通過其他任何中介,這強調信徒與基督之間的直接關係。」

探討苦修獨身出於對煉獄的恐懼?

廖牧師又手提出一個問題,有一個說法認為天主教裡面很多人一生去做修士,守獨身,沒有私人財產是因為出於怕去煉獄——今生未完全成聖,為了想減短煉獄的時間所以在世去時去去苦修,「在基督教的角度就不是為了愛神而成長而做的善行。如果有煉獄這個教義,會否影響他的動機不純正,或為了得救去操練?你怎樣看這個問題?」

黃神父澄清這並非公教會的看法,並強調「神操」不是出於對懲罰的恐懼,而是因為對上主恩典的理解和回應。他表示一個人進入修會作修士是出於「獨身的恩典」,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過這種生活:「婚姻同樣是神的恩典,對於那些感到被召叫到婚姻生活的人,他們應該遵循這一召叫(呼召),因為這是上主計劃的一部分。獨身生活的選擇必須是出於上主的召叫,而不是因為懼怕煉獄或其他懲罰。」

這些人希望珍惜並活出這份獨特的恩典,以更好地服侍上主和傳揚福音。他重申:「教會反對那些未被賦予獨身恩典的人過修會或獨身生活,因為這與天主的旨意相悖。」

「所以這個就是我解釋了,這個是跟那個害怕沒有關係的,反而是一種喜悅地要活出上主的那個恩典,是由這個愛的角度出發的。」他還引用保羅的例子,說明獨身生活並非對婚姻的否定,而是出於對福音傳播的專注:「保羅本身是獨身的,他沒有結婚,他並沒有否定婚姻,只是為了更加能夠傳揚福音。」

天主教徒靠行為得救?

廖牧師又問黃牧師,有些基督徒會覺得天主教是說拯救是要有善行作為條件,到底天主教怎麼看這件事情呢?

黃神父馬上表示:「基督的救恩是完全白白的恩賜,需要用功勞得救、靠行為得救,這完全違反公教會的神學,這是異端!」至於人是有自由意志去接受還是拒絕,在面對罪行和改變的選擇時,人必須認真考慮是否願意心靈轉向主耶穌,追求真正的悔改和信仰生活。至於是否得救,基礎是主耶穌的恩典,而不是個人的努力。

不過黃神父認為個人的回應也很重耍:「人需要願意回應祂的恩典,因為得救完全是出於恩典,與我的努力無關。然而,如果我不努力就等於拒絕了主耶穌。不努力意味著我把主耶穌當作只是一個概念,而不去回應他。因此,我的不得救並非因為我不努力,而是因為我拒絕了主耶穌,主耶穌容許我們拒祂。」

得救或稱義是單靠信心?

最後一個問題,得救是因單靠信心還是要完成成聖呢?

廖牧師回應表示:「在基督教的福音信仰中,一個人得救或稱義是單靠信心,相信接受就可以了,這不是關於祂的善行或成聖的情況。成聖或重生的表現應該有的果子,通常的說法就是『By Faith alone』,但『Faith is never alone』,在實存上永遠有善行,重生的表現出來。」

黃神父亦指出:「公教會從來都沒有說我們必須要成聖才可以得救。這不是公教會的說法。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罪人臨死前去悔改,施行洗禮,他是可以得救的。他不是聖人,肯定還沒成聖,但他有得救,因為這個救恩是白白給他的。」

他又說:「信主並非因成聖完整,所以我們才可以得救,因為依納爵裡面也提到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榮耀神、愛神,這也是我們的得救,即追尋得救。」

在該次對談中,探討了天主教與基督教在教義上存著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廖炳堂牧師期望彼此繼續溝通,互相了解和提醒,在信仰路上得著更多的亮光。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