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異象開始
善於跟人攀談、性格爽朗的麥牧師受訪時,打趣要記者猜猜他的年齡,記者去猜時他但卻只笑說已年過60,對真實年齡秘而不宣。
他娓娓分享從教會牧職轉型服侍囚友的經歷:「我當時在教會擔任堂主任,同時也在匯工房前身的「同學會」為義務團牧。當我快到60歲的時候,我感到必須做出一些改變。因此,我在一個安靜的露營地祈禱,期間,上帝告訴我,你需要『要開往水深之處』。上帝用一張獨特的 EXCEL圖向我顯示了祂的旨意:這張圖表分為四層級,一級級地往下。我問祂這代表什麼意思,祂告訴我這就像雅各在夢中看到的天梯,而我也看到了自己的階梯,逐級退下教會工作的火線。」
於是,麥牧師就將這個提案與執事會主席和堂委會主席分享,從翌年開始逐步減少教會工作的時間,甚至調減薪金,騰出更多的時間在監獄事工的服侍。
人性化的關懷感動囚友信主
在牧養更新人士的過程中,麥牧師強調不僅僅是談信仰理論,更應該在生活中活出見證。他通過個人接觸和生活見證,幫助囚友和他們的家人。他提到,有些囚友在出獄後改變信仰,從佛教徒轉變為基督徒。
為更生人士而開設的「匯工房」餐廳每個禮拜都有一次更新朋友組成的同學會茶聚,麥牧師在聚會中進行個人的信仰陪談。「經過幾次交談後,有同學信任我,我會為他提供個人培訓。此外,有時我們會舉辦兩次大型聚會,並帶他參加,希望他能看到信仰不僅僅是一個計劃,而是生命的自然流露。」
麥牧師分享陪談的過程和感受:「我不需要硬銷福音說:『你信耶穌吧。』我跟他聊聊生活問題和遇到的困難,一邊談一邊為他祈禱祝福。慢慢地,他開始明白,原來上帝一直在他身邊,安排了很多天使幫助他,包括他哥哥的見證,他哥哥也是戒毒成功的。這讓他更清楚耶穌能帶來光明和希望。接著,我跟他進行成長栽培,重要的是建立關係,並在生命中與他們同行。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工作。」
麥牧師指,服侍因友都更注重人性化的關懷,許多囚友現在面臨的問題,例如進醫院或突發事件,團隊都會去幫助他們。有些囚友需要在懲教署的中途宿舍豐力樓住兩年,然後刑滿釋放。豐力樓每個月有一次出外參加宗教班,便會接他們到麥牧師的教會或不同的教會。這樣,有些參加宗教班的人可以繼續回教會。有囚友甚至在出獄後接受團隊的支持及培育成為神學生,畢業之後亦成為牧者,積極服事教會及囚友。
更新人士融入教會的挑戰
更新人士信主後想參加教會,然而教會對這群體抱持甚麼心態?麥牧師表示,其實教會是分層次的。例如,在新生命浸信會,麥牧師帶領很多人去赤柱服侍,那數十個的弟兄姊妹能夠接受,但還有另一大群會友非常敏感,抱著「別讓他們靠近我」的心態。「你可以來參加聚會,坐在大堂後面,但一提到加入小組,他們就很害怕。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每個人對此的接受程度不同。你知道,律法主義者和法利賽人永遠存在於教會中。我們容易與罪人相處?很多人說說就算了,但不常做到的,教會實在需要有廣闊的胸襟。」
麥牧師強調,教會和會友不應將更新人士視為「特殊群體」,「我常說,越將他們視為普通人,他們就越感到自在。有些教會則以為能夠接納更新人士,特別為這些人專門開設一個團體。其實,囚友在監獄經過這麼長時間,甚麼火氣都已消退,不用『隔離』,讓他們如一般的弟兄在教會適應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當教會會眾的家人身陷囹圄的時候,麥牧師義不容辭地趕去幫忙,關懷也需要智慧和細密的心思。
曾經有一位教會姊妹的兒子進了收押所,立刻請司鐸牧師去探望,「但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幫助那個孩子,更重要的是幫助外面的母親,緩解她的情緒,讓她知道有人支持她,不用感到那麼失望。因為這是一件大事,她不知道兒子在裡面會遇到什麼情況,可能會被欺負,也得不到支持。我們進去探訪,雖然那裡的環境不如外邊舒適,但至少有人可以關照一下,讓他知道自己不是被忽視的。」最後,這孩子在獄中並沒有受傷害。在監獄中服刑無法完全確保發生什麼事,只能盡力幫助家人信心面對:「有些地方你完全監控不到,只要平安就好了!」
支援囚友的家庭
此外,麥牧師也支援囚友的家人。有囚友的妻子是印尼人,兒子不懂中文和英文,在學校學習面臨困境。麥牧師和團隊幫他尋找補習老師。其中一位的丈夫在監獄中,妻子工作收入有限,因此很難負擔,於是團隊努力幫助她的生活費,例如在匯工房工作,縱使生意不景也不會扣減工資,這些都是他們願意做的事情。
有時,囚友的家人被感動還會加入他們的志願團隊,參與各種活動。「我們微小的付出讓更多人願意一起行動。義工們將在匯工房 視為自己的地方,甚至有在匯工房舉行婚禮,很多家庭因參加婚禮等活動而聚在一起。」
在「匯工房」關顧更新人士的團務上,麥牧師表示自己都是出於義務身分,所以他非常關心義工在服務中的重要性。目前,他在播道神學院修讀教牧學博士,論文題目研究非牟利機構的義工,探索如何讓這些義工感受到被重視,進而激勵他們的持續事奉。麥牧師滿懷盼望的展望未來,期望讀畢教牧學後,能夠以另一個身分進入懲教署擔任教學工作,持續服侍囚友們。
麥偉祺牧師投入牧養的工作從自上帝的啟示開始,堅持與囚友同行,人性化關懷他們的靈性,以生命引導囚友接觸信仰,更愛無彊界地關顧他們的家人,成為教會及社會重新思考,如何實踐耶穌基督「愛鄰舍」這吩咐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