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博士从年轻人入手,认为父母应该多赞赏和肯定儿女,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以及自我价值,认识生命的意义,从而珍爱生命。程翠云则从家庭入手,建议父母与子女沟通,并制造共同话题和美好回忆。曾博士则提醒家长提高警觉,不要以为自己家庭百毒不侵,随时识辨子女是否有吸毒问题。她亦表示禁毒一战是需要政府、教育以及家庭等各方面一同去努力解决。
帮助年轻人建立自我价值
刘达芳博士指出绝大部分吸毒青年都有一个特质,就是认为自己无价值,自己不重要,认为人生无意义,所以任意妄为,去糟蹋自己。她指出现时不论贫困或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大忙人,长时间工作赚钱或应酬,给予儿女的时间少之又少,令儿女以为自己不被看重和不被爱。
她又提出中大一就戒毒者做作的研究,安排戒毒者参与排戏演出,担任主角及能出镜的一组认为自己最为有价值及最被重视,而做"茄呢啡"配角的则认为自己较无价值,而那些做担担擡擡工作的判断自我价值就更低,而研究结果是那些认为自己最有价值的一组能成<功戒毒的比率比其它组为高。
刘博士指出,该研究结果验证了当人被看重被重视时候,更会爱自己,从而戒毒机会亦也越高。她表示又曾接触一些学校中经常捣蛋犯过的"大过仔",他们被安排去向露宿者派饭盒,之后他们纷纷反映"他们好惨"、"原来自己好幸福",又觉得自己有用,以后还主动去关心这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指出作为父母的,要常常肯定和赞赏自己的儿女,称赞的话多讲无妨。父母多赞赏,子女就会按住所称赞的去做,相反常对子女说负面和指责的说,他们就全部听入心去做个坏人。
郑牧师对此表示认同,表示新生协会帮助青年人戒毒,亦著重重建他们的使命感,亦让他们做很多有益的事。他说,很多年轻人以前有佣工照顾著长大,什么都不用做,而现在他们透过做事,建立起自信,亦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差劲的人。
制造父母与子女的美好回忆
有多年辅导青少年和家长经验的程翠云提醒父母,一方面不要将儿女看为"小孩子",特别是上中学进入青春期的儿女,她又提醒父母不要将夫妻矛盾借儿女"过桥",为子女建立不能承受的重担。
她又给父母提供一个妙法去增进儿女关系,家长要多"走出去",特别是参与义工或公益活动等有意义活动,并不时邀请儿女帮忙,从而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以及美好的共同回忆。
她还表示家长与子女万一发生严重冲突,家长首先是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可寻找专业机构和人士的帮助,因为处理好自己才有精力去处理子女的问题。
提高警觉 尽早辨识
曾洁雯博士则教导父母不要以为自己家庭是无毒不侵,要提高警觉,可参考抗毒资讯去辨识儿女是否有滥药或吸毒的行为。 郑牧师亦表示认同,现时吸毒趋势在改变,以前是多为低下阶层家庭的人吸毒,而现在则是什么阶层的都有,作为家长的都要更多警觉。
教会层面可给与更多支援
而遍布全港的教会能否做更多事情呢?刘达芳博士认为教会有的是地方,可以更多开放地方提供青少年服务。她指出现时香港贫困家庭中可分为在职贫穷、家有长者的家庭以及单亲家庭,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多数缺乏空间以及上网设施,她建议教会可开放地方开设电脑室,成为青年人上网学习和做<功课的地方,教会的弟兄姊妹可做大哥哥大姐姐照顾他们。
她又指全港几百间教会办的学校,建议政府可给予更多方便,少设关卡,让教会能入学校提供服务,比如教会人员可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能帮助青年人建立正确价值观之外,同时减低老师面对的巨大压力。
最后刘博士亦提醒毒品就如撒旦能控制人,不过有耶稣作为拯救,人可以呼求耶稣帮助。郑振华牧师亦说,一人吸毒确实引至全家受苦,不过还有"一人信主,全家得救"。
座谈之后还有正于新生协会戒毒的两名青年人及其家长亲述吸毒对个人以及家庭带来的祸害,以及他们在福音戒毒过程中的改变,两名年轻人感谢家人一直以来的不离不弃以及支持,还即场向亲人承诺以后不再沾染毒品。
相关新闻: "无毒够姜行"暨禁毒嘉年华科学园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