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於公共空間失陷 胡志偉牧師促主動建設基督教文化 「為何我們信仰的價值不能於公共空間中生根建造,是否我們只有空談,行動則是欠奉?」 編輯室 2006年3月23日星期四 上午5:38 為何我們不能拍製指向基督教文化的電影,如《受難曲》、《魔戒三部曲》、《魔幻王國》等,卻仍是那些福音方程式的「福音電影」?為何我們只能反對於大埔樹立觀音像,卻不構思樹立有文化特色的信仰符號?為何我們不刻意培育文字工作者於各報刊內撰寫專欄,發揮文化滲透力,卻只會登廣告、發表聲明 ? 為何我們信仰的價值不能於公共空間中生根建造,是否信仰過分「私有化」或神學「專業化」?是否我們只有空談,行動則是欠奉?——胡志偉牧師 同性戀電影《斷背山》雖然在宣揚歪曲的愛情婚姻觀,但無法迴避的是,其不俗的畫面質感很大程度上美化了同性戀,轉換了很多單純人士對同志的看法,甚至擴大了社會對同性戀的接納。有感於《斷背山》現象中表現出教會在文化建設等公共空間中的不足,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在近期《基督教週報》上發表文章《應~基督教文化失陷於公共空間》,呼籲教會要大膽進場宣導「真善美」的文化。 教會很多時候只能被動的招架《斷背山》等同志文化產品的衝擊。胡志偉牧師認為這是教會「閉關自守」造成的:不是將基督教文化深耕於公共空間之內,而是把信仰價值邊緣化,放棄在公共空間中建構文化。 胡牧師一再反問,教會在文化建設中做法常常蒼白無力,卻為何不能有效利用多種文化形式來弘揚正確的價值觀?胡牧師承認,信仰的聲音要在媒體「市場掛帥」的環境下突圍而出,確實存在不少困難。但是,如果教會仍舊不進場公共空間,提倡正確的價值和文化,那麼教會以後仍舊只能被動招架同志文化。 胡牧師說,惟有教會進場,不要害怕下水會濕身,因為「真實的信仰體驗,不是與世隔絕;乃是我們追隨基督,進入世界,表達聲音,有所建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