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施會呼籲港人關注非洲當前糧食危機

首支探訪的中國隊伍回港分享所見所聞

樂施會呼籲港人關注非洲當前糧食危機
樂施會呼籲港人關注非洲眼前需要之餘,更應照顧其長期發展需要。(圖:樂施會)
肯尼亞現正出現糧食危機,國內超過四百萬人缺水缺糧。造成大規模糧荒的主要原因,是非洲東部及南部過去五年持續乾旱,導致牧草無法生長,村民的牲口得不到足夠牧草,相繼死亡,令村民生計嚴重受損;而環境惡化亦令耕地變得貧瘠。此外,愛滋病、貧窮問題及政府政策失當,更使當地貧窮問題加劇,令當地人民生活百上加斤。

本月初,樂施會職員聯同香港歌手林一峰先生及導演彭浩翔先生遠赴非洲肯尼亞的貧窮地區卡賈多(Kajiado)及瓦吉爾(Wajir),探訪正面對缺水缺糧問題的村民,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境況及樂施會項目如何協助他們渡過難關及長遠改善生活。

7月24日,樂施會聯同林一峰及彭浩翔滙報肯尼亞探訪的所見所聞,並發表報告,指出現時非洲的糧食危機是一場無聲的海嘯,呼籲港人關注非洲眼前需要之餘,更應照顧其長期發展需要。

樂施會呼籲國際社會於對糧食危機作出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回應後,認真審視現行緊急救援制度是否有效。樂施會最新報告指出國際社會需採取新思維及更多實際行動來回應眾多陷於貧窮及飢餓中的非洲人之需要。

該會又發表報告《飢餓之源:非洲糧食危機概觀》,警告非洲發生的糧食危機的平均數目從八十年代中至今增加了三倍;報告又指出援助形式的緊急救援行動通常只是能化解部份危機,只有長期支援農業發展、改善基建及社會安全網,才能有效幫助這些脆弱的國家。

縱然糧食援助某程度是有效幫助陷於糧食危機中的人民,但這些援助往往來得太遲、成本太重和太政治化。報告又指出愛滋病、內戰及氣候變化是糧食危機的主因,國際可以採取行動遏止這些禍患繼續蹂躪非洲大地。 樂施會籌募總監陳家明表示:「如果國際社會認真處理非洲問題的根本原因,我們將可以打破非洲多國的災害及糧食危機的惡性循環。雖然各國花在人道救援的金錢越來越多,但各國政府並不全力支持真正有利貧窮人的長遠非洲發展策略。」

陳家明續道:「過去數年,香港樂施會支援了肯尼亞、津巴布韋、厄立特里亞及馬拉維等地的社區。我們現於肯尼亞國內三個地區,包括瓦吉爾(Wajir)、卡賈多(Kajiado)及圖爾卡納(Turkana)推行工作,香港樂施會是當地唯一一個支援卡賈多(Kajiado)居民的中國人組織。樂施會現正積極倡議聯合國成立長期緊急基金,一旦災難發生,聯合國可更快動用資金進行賑災。」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指出,在過去二十年,人為糧食危機的比例增加了一倍。樂施會相信這些破壞可以被修補,並呼籲 各大國,特別是美國必需重修審視其糧食援助政策,增加援助及增加當地採購糧食的比例。此外,非洲各國政府應遵守於2003年非洲聯盟峰會所訂下的承諾:增加農業開支至國家財政預算的百分之十。政府也應該為不斷受糧食危機威脅的人民提供長期社會保障計劃,並預留資源幫助有需要的人民。

最後,救援組織、捐款者、聯合國及各國政府應積極使用傳統糧食援助之外的方法,包括現金為本的項目,回應糧食危機,以確保非洲的貧窮人得到更持久和更具彈性的援助。

有關樂施會籌款資料可到網站查詢:www.oxfam.org.hk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