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筑师夫妇深入乌克兰战区 用信仰与行动建造希望

无人机掠过头顶,爆炸声此起彼落。两分钟前还在行驶的汽车,下一刻不得不紧急刹车,掉头,反向逃离。对于新加坡夫妇陈镇升(Rudy Taslim)与林寳燕(Lam Bao Yan)而言,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日常。

三年半来,他们多次深入乌克兰战区,直面前线的混乱与毁坏,同时也见证了人性、神迹与爱。陈镇升说,这些经历让他们无法再回到过去,"这就成为你的一部分了。"

从建筑师到宣教士

林宝燕与陈镇升在不同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陈镇升是新加坡注册建筑师,曾担任大学讲师,创建并经营建筑设计公司Genesis Architects;宝燕具有工商管理背景,她从大学时期创业,后加入建筑公司,推动多个社会基础建设项目。

2013年起,林寳燕开始参与Iris Global在卢旺达、莫桑比克、刚果等非洲国家的事工,救助弃婴、兴建学校与收容中心。其后,陈镇升也前往莫桑比克,与妻子一道接受Iris Global的培训。这是一个透过信仰与行动服事极贫群体的国际宣教机构,让他们确立了"用实际行动活出信仰"的使命观。

自那时起,他们踏上宣教之路已有13年。前十年主要在非洲服侍。他们在莫桑比克建立了一间大学,"将来他们会有转变这个国家的机会。"在卢旺达建立了盲童学校,350个盲童在那里上学并得到关怀。在刚果建立了40闲小学。

乌克兰的"灯塔"

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这对夫妇多次奔赴乌克兰前线。通过他们所创立的援助团体"爱在乌克兰"( Love on Ukraine),他们已为乌克兰平民建造了超过 500 套紧急避难住房;夫妻俩还发起一项"灯塔计划":从欧洲各地搜购发电机,带到乌克兰教会、孤儿院、医院共80个据点,为人们提供照明、暖气、卫星网络和热食。

新加坡建筑师夫妇深入乌克兰战区 用信仰与行动建造希望


乌克兰一处被炸毁的房子(本图由林寳燕/陈镇胜提供与联合早报)

林寳燕回忆,每次去乌克兰都是单程机票。由于乌克兰境内机场关闭,他们必须乌克兰驾车到波兰才能飞回新加坡。从乌克兰到波兰一路要经过很多checkpoint。往往赶不上已定的航班,导致机票作废。

在接受台湾基隆教会传道人庄迺民的采访中,宝燕见证了她如何在没有得到签证的情况下奇迹般的进入了乌克兰。"上帝把我带进来了,我肯定是有任务了。"她说。

"我是来服侍的"

乌克兰国土面积是新加坡的800多倍。寳燕凭信心踏入战场,也与当地牧师建立了深厚关系。初见时,牧师们见到一个小眼睛的亚洲女子,不仅质疑:"外国人都走了,为什么你还来?"但当她回答"我是来服侍的"时,牧师们流下眼泪,愿意与她合作。

陈镇升与宝燕每年去乌克兰四、五次。「因为我们一直去到前线,那些在前线的人对我们的心越来越敞开。」两个亚洲面孔来到一群白人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他们开始问:到底什么事情这么重要?其他外国人都在离开,为什么你们还不断回来?」

"我是来服侍的。"宝燕回答他们。

"我们祷告很久,希望有强大的国家来帮助。但是没有什么消息。"乌克兰当地的牧师回答她,"大家都跑了,你来了,你一定很诚恳,那么我们就合作吧。"

当地的牧师把她带到战场。在那里,宝燕看到尸体在地上,腐烂的味道让她一生难忘。"好多人被火烧着,喊著让你救他,但是我们不懂得怎么救。那个情景真的很难受。坐在那里,心里很难,胸口很痛。我觉得自己可能受创伤了。坐下来休息,当时我聼到上帝对我说,我的心也碎了。"

"Stop for the One"

在Iris Global事工接受培训时,有限的资源、人力,无限的需求、无数的人,陈镇升和宝燕已经学会了"stop for the one"(停下来帮助眼前的那一个人)这一行动准则。”就在你面前 我所带给你面前的那个就是我要你帮助的 那么我们就按着这种方式一个一个帮助.”

"来到我面前的那个就是我要帮助的。我们就按着这种方式一个一个帮助,没想到可以做的那么多。"寳燕在接受台湾传道人庄迺民采访时感概道。

夫妻俩不仅建造住房,也挽回了超过1000个孩子的生命。许多妇女在战争中失去住所、失去丈夫,绝望之下想冒险去堕胎(甚至已经怀孕八、九个月)。林寳燕恳求:"请给我五分钟,不要这样做。让我们来帮你,无论是奶粉还是尿布,我们都来支持你。"虽然不是所有人听从,但已有超过1000个婴儿得以出生。



"就我们夫妻两个人就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上帝给我们的何等的荣幸、何等的奇迹。"宝燕说,"他们不会记得我们的名字,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上帝知道,他们是有命定的。"

在战火中看见爱

陈镇升回忆,第一次到前线服事时,他们必须穿上防弹衣保护自己,一方面担心,另一方面也有心跳的感觉:"上帝竟然这样信任我们,可以使用我们回应这样重要的呼召。"

"在新闻上我们总是看到最前线有什么东西被炸毁 什么东西被破坏,但其实在战争的最前线是有爱的,是看见人性的。"陈镇升说。

陈镇升与一位乌克兰军人因一只从废墟里救出的狗而建立联系。这个狗来自一个已经完全被炸毁的村庄,那位军人收养了它。陈镇升也有一直养狗。他们互相留了电话号码。

狗狗的近况、狗狗的照片,成为双方保持联系的话题。回到新加坡之后,Rudy继续与这位军人保持联络。没有问他战争如何,只是互相传一些狗狗的照片,问问最近的生活。

不幸的是,几个月后,对方停止了回应。

新加坡建筑师夫妇深入乌克兰战区 用信仰与行动建造希望


林寳燕陈镇升夫妇与乌克兰军人的合影(图:爱在乌克兰FB)

"当我有机会跟这位军人接触的时候, 我就看见爱的样貌, 就是对方所在乎、感兴趣的东西, 我也在乎,我也感兴趣。"陈镇升感慨地回忆说,"这些时间对我们来说非常珍贵。"

"大家都有眼睛,但是不是每个人可以看见。我们有眼睛,但是看得见吗?有些人没有眼睛,在卢旺达,都有350个盲人小孩。你别看他们盲,但是他们看到我们的心,他们知道谁爱他们,他们知道。"寳燕说。

随时准备好"最后一程"

每次去乌克兰,宝燕夫妇都做好了死亡准备。甚至写下遗嘱,为"万一"做准备。

对他们而言,选择前线并非因为勇敢,而是因为那里有最破碎、最需要帮助的人。"前线除了军人也有很多老人和穷人无法离开,他们被困住在那里。"他们协助做很多撤离的工作,但是很多人都不想撤离,有位老太太告诉宝燕:"我的先生在这里死了、埋了,如果我死了,我要跟他在一起"

"没有付不起的代价,只有看不见的价值。"寳燕说。"我们现在住的地方是暂时的。最终天国是我们永恒的地址。"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