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倒「福」也倒

從「老祖宗的造字藝術」談「聖經的道理」系列 (6)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 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翰福音12章24、25節) 國中時不喜歡讀書,偶爾看到一首不讀書有理的打油詩,竟然給自己的壞成績找到了藉口:「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還是等待到明年。」 反倒是西哲的另一句話,給人生提供多一點奮鬥的動力:「冬天都來了,春天還會太遠嗎!」我想您會同意,過日子就算是要找理由,還是找個比較積極點的好。 此回又是應編者點菜,要筆者寫寫有關老祖宗造「春」字時的想法。好罷,買一送一,先把「春」字說明白;然後再送個「福」字又何妨! 當然囉,筆者先在此向各位讀者大爺拜個年,祝您新「春」在基督裡早早飽得「福」氣! 「春」、「福」倒過來貼 有人因為吵得不可開交,又彼此信不過,就說:「如果我說謊,我的姓就讓你倒過來寫。」這招對姓《王》、《汪》、《江》的人就不管用了。若是我,大概就會說:「如果我說 的不是實話,我的姓讓你反過來寫。」大概姓《曾》、《林》、《黃》、《苗》、《賈》、《高》的話你也不要當真。那麼姓《田》的大概會說:隨你高興怎麼寫,反正我說的都 是真話! 事實上華人每逢春節將近,就會把一些門聯或吉祥字貼在門上、床頭等。米甕、冰箱上貼的是「滿」(保險櫃上當然也要貼,只是銀不露白怕歹徒,所以貼好了還是要掩好藏好就 是了),鄉下豬、牛、羊圈旁貼的則是「旺」。 但就只有「春」與「福」這二字是要倒過來貼的。因為這二字倒過來貼,看見的人都會叫著說:「啊,春(倒)到了,福也(倒)到了!」誰不喜歡春到福到?! 「福」字倒貼的傳說 (網路上抓的)說是: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貼在某人家門上,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贴上一個「福 」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到這裡有點阿里巴巴的味道)。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福」字倒貼的那家人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 好,忙對皇上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據說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著貼 起来,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當然,筆者撰寫本文的主軸並不在此,而是想跟讀者朋友在即將開春之前談談,當初老祖宗是怎麼看、怎麼想、怎麼造、怎麼衍變「春」與「福」這二字的?! 《春》字的追根溯源 《春》字在甲骨文中有好幾個,第一個春字(請見下面字表)的意境簡單,象盆中草木欣欣向榮之形,以指其時為春。第二個甲骨文就有意思多了,左半之上下為草,中間為日( 太陽),右邊即屯字。不言可喻,左邊指的是在太陽照射下,野地的草叢開始滋長。右邊的屯字呢,李敬齋氏認為:從屮貫一,一是指地,象艸木初生;象艸木始生,戴種子而出 之形。這下把左右拼起來,意思就明瞭了,屯既含意又是春字的聲符。 而小篆的春字與甲骨文的春字略同,艸、日、屯,一樣不缺。 不過,到此為止,古字的春與隸書之後的《春》字,差別還是滿大的,從字體上看,至少有一半走了樣,僅留了個太陽(日)可以讓後人尋索回味。 筆者,把《生》字也列入字表之中,聽我一說讀者即不難明白。因為「生者,活也。象屮(屮即艸、草也,音徹)滋長地上之形。」換言之,我們的老祖宗,可不知道什麼是生命 現象,也不曉得任何活著的東西,裡頭都有些什麼細胞、細胞核,更不知什麼是基因工程。 但是他們確是曉得:當寒冬漸遠、煦日漸溫、冰雪漸溶,冰霜化為雪水滋潤春泥後,地上開始長出青苗嫩草,先是一小蕞,接著就是一大片一大片,越長(音掌)越長(音常), 於是牛羊可以放出圈外,滿嘴咀嚼初春的翠綠芽苗。過不了多久,又是一番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豐腴景象,於是大地又成了流奶與蜜之地。 當地上第一根草苗冒出雪泥之地時,就是大地重生的一剎時,也是一切生命的返始,所以,老祖宗就造了以一根屮冒出大地的《生》字。筆者這樣說沒錯吧! 是為《福》字正身的時候 (這是題外話,但必須跟親愛的讀者交待:能蒙 神賜給筆者寫寫以說文解字的方式,追溯老祖宗的造字藝術,甚至是遠溯至殷商甲骨文時期,其中可能隱含的事實、真理與屬靈 亮光,實在是莫大的「福氣」與榮幸。大伙不要誤會,筆者身在神學院任教,自認連教書都是濫竽充數,寫這種文章亦然,既不是科班出身,也算不得學有專精。只是興趣使然, 筆者大學學的是「俄語」,真的沒搞錯。 筆者對古文觀止早就仰慕得很,只是常是一開卷讀不到三五行,眼皮就與古人漸行漸遠。那知,忘了是那一年,買了一本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後,硬是讓筆者給鑽到裡頭,至 今也僅算懂了一點皮毛,絕稱不上登堂入室。乃因研究此方面的人不多,所以顯得獨特罷了。) 常聽牧師或演說家講到「福」字,總不忘了說那是 神(左邊的示指的是萬物的造物主宰—神,這點沒錯。)要賜給你的「一」「口」「田」。見字拆字,當然《福》字是由示、一 、口、田湊起來的沒錯。錯就錯在《福》字這麼個寫法,一直到小篆體出現之前,根本就與田地無關!(嚴格講,是有一點關係啦。但那是後話,再說明讓讀者明白。) 一口田其實是一壺酒 說是一壺也好、一罐也好、一樽也可以、一瓶也無妨,甲骨文《福》的第一個字(請見字表),比第二個字更一清二楚。羅振玉氏認為《福》乃「兩手奉尊於示(神)前,……為 奉尊之祭。」意思是雙手恭敬捧著酒樽,來到 神的面前向祂感恩、祭拜、澆奠。《福》之金文第一字,丁佛言氏以為「古文福,皆從酉從尊。讀者請見上面字表福字列的最後《 尊》字,那一雙手捧著酉(內乃盛酒)的姿勢,是何等恭敬、連字體都何等優美! 有趣的是,自小篆的《福》字開始字體有了變化,乃變成「一」「口」「田」;「從示畐聲,本義作『祐』解。乃 神降吉祥以助人之意,故從示。」又以畐古音備,本作「滿」解 ,神祇降吉祥以滿足人之願望為福,故福從畐(今發「服」音)音。另外,《福》字在說文繫傳作「備」也;在說文校錄作「祜」(音戶)也,而「備」乃「富」之本訓。看來, 與「畐」字有關的字不僅漸漸取代原本以「奉尊於示前」的前字,且與畐字有關的《福》《富》《幅》《副》《蝠》等字,也漸漸豐富起來。但這已是小篆體以後的發展了。 對了,既然《福》字本來的意思就是「兩手奉尊於示(神)前,……為奉尊之祭。」當大地收成五蝓袢n,才讓農人放心以米粟釀酒。且將此豐收,以食有餘之蔗痄C之酒敬獻祭於 示(神)前,這當然是感恩之祭囉。老天爺並不在乎那盅酒醴,乃在乎人對祂的感恩之心。而這感恩的「尊祭」豈不是與上帝天老爺賜給你我那令五蝓袢n的「一口田」大有關係嗎 ?! 再談「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 聖經中,在耶穌當年周遭的環境到處都是農田,時代已進入游牧與農耕漁獵並行的時候。主耶穌曾舉過一個很有名的銘言: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約翰福音12章24、25節)這句話不僅是在預先表明祂的為人捨命,並因此結實繁衍出百倍的果實,也詔告世人,凡跟從祂的人都將同樣結出百倍、千倍、萬倍的麥子來。 祂講到麥子,因為只有麥子能做此預表,稻子就是不行!為什麼?請聽筆者道來: 麥子收成大約分成「春麥」與「秋麥」。無可否認,秋麥的收成約佔了全球麥糧的百分之七十。然而春麥對人類的貢獻卻遠非秋麥所能及!顧名思義,「春麥」是春天收成的,它 卻是在秋末播的種;而「秋麥」正是秋天收成的,乃是春分播的種。 為何說「春麥」的貢獻遠大於「秋麥」,且此春麥的生命也正預表基督與所有跟隨祂的人之生命呢?還是在請聽我道來: 在北方,主食以麥為首,而不以米為主乃因稻子不抗凍,年僅能一收。而麥子的本事可大囉,當大地秋收之後。有些農家可能已經積蓄豐登五翩A準備過個賦閒在家的好冬。但是以 種麥子為生的農人可不會就此罷手,乃是再到田裡一番耕耘,又播下麥種。 果然在秋分之後,雖然天氣漸涼,植物生長已漸停頓,那田裡的麥子依然發芽滋長。然而,當麥苗那婀娜多姿曼妙的身影漸漸抽長時,風雪已至。一大片才生長至不及人膝的麥苗 ,還來不及抽穗開花,更不用說結實啦,就給風雪給掩誘F一大半,看來就像死了、埋了一般。 但是,農夫還在等著,等到風雪已結成寒冰,僅餘麥苗的頂端露在冰層之外時,農人竟然把家裡豢養的牲畜:牛、羊、豬阿的,通通給放到田裡,讓牠們在入冬後嘗最後一擢A綠, 牠們會把露在冰外的麥草啃掉。慘呀,若是你就是麥子,還能活嗎? 於是,雪又繼續地下著,又堆積成冰,越積越厚,麥子不論死活,已經全給好幾尺深的冰給死埋活封了。(說到此處,正是說到耶穌的經歷,也是凡跟隨祂而活在現今世界的人, 可能甚至需要經歷的「死」。) 從麥子學基督死而復活的功課 奇妙的是,當世人不再記念也已經淡忘秋天收成後再播下的麥種時,冰雪漸溶。都還來不及等冰雪化了好開始新春的播種,甚至許多人家因所存冬糧有限,才好不容易捱過冬天撐 到春寒,眼看糧甕見底,就算是開始播種,總得再等三四個月才能有新糧可收供食。不期然地,田裡比誰都快的,已經長出一片綠油油的青翠,正是麥草! 它早已蓄勢待發,蟄伏了一個寒冬,蘊積了多少的成長動力,在開春的幾週內就抽穗、開花、結實。它勝過了死亡的嚴冬,戰勝了無情冷冽的酷寒,它們在主人糧食將盡時,把自 己獻上養活了所有饑餓之人。它證明了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的道理。有三十倍、有六十倍、有一百倍的。 這就是耶穌基督、基督徒與麥子生命相同之處!我們老祖宗認為「屮」(艸、草)為大地復生之始。基督徒認為,耶穌才是一切生命的源頭!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