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參與學者與論文分別有美洲地區7人、歐洲地區2人、台灣地區6人、香港地區6人、大陸地區4人(其中一人為美籍學者),共有25篇論文發表。
當天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吳梓明教授發表了「基督教在華教育事業的再思」論文,將中國基督教教育的歷史演變放在宗教與社會的互動上,以及進一步以「全球地域化」的概念來檢視中國的基督教教育,如何塑造出具本土特色的教育。
吳梓明教授說,美國學者費正清 (John Fairbank)的衝擊——響應 (Impact-Response)的研究典範,闡釋基督教來華的歷史進程。意思是說西方傳教士來華是將衝擊帶來中國,往後中國的改變便是中國面對西方衝擊後的一種響應;不過吳教授卻以相反的方向來看,他視傳教士將基督教教育搬進中國來,但在中國,基督教教育卻遇上了中國文化及連串社會運動的衝擊,因而作出自我調適和改進。吳教授認為,這些變革不單促使中國基督教教育脫離西方傳統基督教教育的模式,更使它逐漸邁向現代化、具本色化的基督教教育。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除此之外,他也應用近代學者們常用的「全球地域化」一概念來檢視中國基督教教育的本色化過程,基督教運動是屬於一種全球化的運動,正因為基督教會從起初所接受的大使命是「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將福音傳給萬民聽。」(馬太福音28:19)若從全球地域化的觀點上看,必須「既是普遍化、又是特殊化;既是國際化、又是本土化;既是一體化、又是多元化」。真正的「全球化」就應是「既有全球化的視野,又有地域性的關懷」。(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吳教授總括說,若是從「全球地域化」的角度看中國基督教教育的話,也是不能完全否定本土的文化,中國基督教教育必須滲入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會成為真正具中國特色的基督教教育。
10日最後一個部分由著名德國《華裔學志》的負責人Roman Malek神父透過簡報的形式,展出多幅珍貴的圖書數據,來介紹中國典籍中的耶穌形象,有助推動中西交流文化。
整個「基督宗教在華教育的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在3月11日,由港、台兩地學者發表香港地區及台灣地區的中學研究後圓滿結束。